首页
|
国内
|
国际
|
法治
|
文娱
|
金融
|
军事
|
台湾
|
华侨
|
港澳
|
评论
|
文化
|
公益
|
新闻
|
民生
|
生态
|
志愿
|
论坛
|
博客
文化首页
文化资讯
政策法规
非遗动态
文学艺术
民风民俗
民俗摄影
民俗驿站
文化遗产
民族渊源
当前位置:
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族渊源
>> 发扬传统美德
陕北民俗博物馆老物件变成聚宝盆
小
大
打印
2015年03月22日 作者: 来源:原创
盘盘秤、钩钩秤、手提秤、纺线车、土布衣、碾米房……这些看似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物品,是否会勾起你儿时的回忆,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听过,更别说见过。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因办起了“陕北民俗博物馆”而且收集起2万多件农耕时期的各种“古董”,引得游人络绎不绝。昔日被人们弃之不用的各种民俗用品、陈年物件,在陕北榆林佳县坑镇赤牛坬村的陕北民俗博物馆,却变成了聚宝盆,成为人们了解陕北的民俗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近日,本社记者远离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来到来到赤牛坬村,在寂静的大山深处探访了那些即将逝去的文明。68岁的高玉良老汉是赤牛坬村委员会委员。他带着我们一个展区接着一个展区参观,2万多件各种农耕时期的农具,民居,生活用具五谷等展品摆放得琳琅满目。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度量衡室的“10两”制、“16两”制盘盘秤、钩钩秤、手提秤、抬秤一应俱全。码放整齐用来量粮食的“新、旧”制木质斗、升、合则让人不由得想起旧时打谷场上全村人分谷子、豆子的情形……
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因办起了“陕北民俗博物馆”,引来潮水般游人,令人羡慕、令人赞叹。山西晋中平遥通联站:特约记者孙燕摄影报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
0
)
0%
(
10
)
分享按钮
文化焦点
更多>>
道图淖尔:陪你一起看草原
普兰之光
西藏:那一场风花雪月
水墨周宁
公益焦点
更多>>
刘斌:跟大学生支教“死磕”
重庆残疾村医三十五年山区行医
67岁老人独守黑龙江偏远山村
苏州志愿者绘制环保袋送市民
无悔奉献的人生——记“杰出妈妈”马志英
冯英:专职社工的生命绽放
点击排行榜
关于本网
|
关于通讯社
|
关于记录行动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免责声明
|
Copyright © 2006-2015 Powered by xinshishe.com,新时社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4982号 常年法律顾问:陈锦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