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什么 孩子的“培养方案”要调整? 升学政策靠拢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家长的意料之中。“这两年回归传统的气氛很明显,我看中考高考的题目也都有这个倾向。”虽然女儿才上二年级,但小萱的爸爸对各种教育动态的变化都极为关注,他对两年前让女儿学古筝的决定颇为满意,“一方面是她自己喜欢,另一方面学钢琴确实成本太高,而且学的小孩太多了。现在看,学民乐可能还符合将来升学的趋势。” 不过,说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受访的家长都表达了困惑。除了国学、书法、国画 ...
升学政策靠拢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家长的意料之中。“这两年回归传统的气氛很明显,我看中考高考的题目也都有这个倾向。”虽然女儿才上二年级,但小萱的爸爸对各种教育动态的变化都极为关注,他对两年前让女儿学古筝的决定颇为满意,“一方面是她自己喜欢,另一方面学钢琴确实成本太高,而且学的小孩太多了。现在看,学民乐可能还符合将来升学的趋势。”
不过,说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受访的家长都表达了困惑。除了国学、书法、国画、民乐这些常规选项之外,还有家长举出了围棋、武术等体育项目。“这些都符合影响力大、现实生活中开展广泛的要求吧?”仔细阅读了“小升初”政策新闻的胡先生说,“我家老大今年刚上一年级,‘培养方案’现在还有调整空间。”
其实在这次政策微调之前,已经有家长把传统文化项目作为“小升初”的敲门砖了。“大部分跟着我学书法的孩子,都是希望能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把书法作为一种特长——不是加分的‘加分’。” 曾在北京多所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教授书法课的肖波说,但他并不确定自己的辅导能在“小升初”的实际操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去年确实有两三个学得比较好,在全国和北京的比赛里拿到一、二等奖的孩子上了重点初中,但还有三个北师大附小的小同学,学得也不错,可他们并没有在北师大附中上学。”
另一项可能会受学生家长们欢迎的项目是武术——既强身健体,又俨然能挂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号。已经报名让儿子学跆拳道的玺皓妈妈现在有些犹豫,如果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成为将来升学的“加分项”,“去学武术可能更划算”。
不过现在,“来练武术的孩子以升学为目标的很少,大部分家长的要求是体育课要达标。” 武术教练沈丰说,来跟他学武术的孩子主要是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耽误学业,才被家长送来的;“还有的孩子是性格上缺乏自信,经受不了打击。” 沈丰曾经教过一个北京小学的孩子,因为体育成绩在班里倒数被妈妈送来学武术,“一个暑假学了二十多节课,等9月份开学的时候,体育课测试各种名次都靠前列了,他母亲特别惊讶。”沈丰说。
升学政策的指挥棒可能改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计划,不过,和老热门数学、英语相比,想在传统文化项目上学出成绩,也许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前在上海、杭州、武汉都教过书法的肖波,深切感受到了北京的不同,“这边小朋友上课外班的情况最厉害,钢琴、美术、英语……什么都学,这样很容易博而不专。”在肖波看来,这样的情况对书法学习尤为不利,“书法必须要连续不断地坚持练习,想靠一周只上一次课是不可能学出成绩的。”
他认为小学阶段孩子学书法的理想状态,是“每周有两到三次老师耳提面命的辅导,以及一周五次、每次两个小时的练习。” 这样学习三年之后,孩子可以自己练习,不用再跟着老师学,有问题再向老师请教即可。但肖波经历的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孩子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好多家长又想让孩子学,又心疼孩子。本来一个星期就只有两三次课,小朋友感冒了少一次,家里有应酬少一次,寒暑假还要出去旅游。我的观点,要么不学,要学就学成功,否则就是浪费。”
而“天分”对书法学习而言,却并非必须。“我遇到过很多天分高的孩子,很聪明,写得很利索,但是他们不愿意小心谨慎地按照要求去写,因为认真写会吃力。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有天分,写得笨拙的孩子学得认真,进步更快。”肖波举例说:“北京条件好的家庭很多,有时候一家两个孩子都来学,一开始小的孩子看起来聪明,比大的孩子写得还好,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坐不住了,不愿意认真去学,反而跟不上大的孩子。这样的情况,我已经碰到三例了。练书法就是练性格,练规矩;现在小朋友都很聪明,能不能坐得住是个问题。”肖波觉得,有些看起来木讷的孩子因为认真,反而更容易在书法上学出成绩。
这个标准放在武术上则正好相反,“学武术要看孩子的接受能力,本身好动又喜欢学的孩子20节课可以学40课的内容;有些不爱动的孩子,就只能慢慢教,等他消化。”沈丰的学生里有的孩子只学了30节课(一个月),就能够参加比赛。
和英语、数学这种课程性的学习项目不同,许多传统文化的学习还需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差异。
相比“优秀传统文化”很容易让家长们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很多家长来说就是一连串的问号了:“京剧和剪纸,都得是专业人才了,一般人都不会考虑吧。”小萱爸爸的想法不乏代表性,在家长们眼中,民乐、书画还算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而“非遗”的门槛就太高了。
但在剪纸创作者郭海帆看来,虽然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剪纸”着实是个非常容易普及的项目,“比钢琴的成本低多了,能培养孩子在美术、审美上的素养,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郭海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徐阳的徒弟。“现在确实有一些孩子在学剪纸,但不太多,主要是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开了剪纸课”。郭海帆注意到学业对孩子们的显著影响,“来学剪纸的主要是小学生,从五六岁到十几岁,年龄再大一点功课重了,就不太学了。”
目前,她接触的孩子都没有把剪纸和升学挂钩的要求,只是纯粹的爱好,“基本上一周来一次,绝大多数都是了解一下这项传统工艺,也有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出成绩。我的一个学生就通过一级级参加比赛,作为中华文化小大使到美国去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了。”
她还发现,学剪纸的孩子里女孩子偏多,“男孩子有的对剪纸也很感兴趣,但是家长不太支持他们学这个。”郭海帆觉得,对孩子来说,学剪纸不存在性别或者年龄是否适合的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学”。
谈到“小升初”特长生招录将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斜,郭海帆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家重视起来,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引导效果会挺好的,尤其是涉及升学,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不过,剪纸最好不要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没有必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