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味,一场以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题的文化大拜年活动即将拉开序幕。这两天,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韦文胜正忙着张罗此事,布景、选演员……届时辖区内21个非遗项目,将以动态的形式集中展示,“前年搞过一场,反响不错。” 润州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反响不俗: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非遗项目,在打破传统的传承习惯的同时,突破了资金瓶颈搭建展示平台,并尝试将非遗融入当地经济生产,激发其生命力,开启了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非遗项目 目前润 ...
趁着年味,一场以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题的文化大拜年活动即将拉开序幕。这两天,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韦文胜正忙着张罗此事,布景、选演员……届时辖区内21个非遗项目,将以动态的形式集中展示,“前年搞过一场,反响不错。”
润州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反响不俗: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非遗项目,在打破传统的传承习惯的同时,突破了资金瓶颈搭建展示平台,并尝试将非遗融入当地经济生产,激发其生命力,开启了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非遗项目
目前润州区共有非遗项目21个,其中省级项目1个,市级10个。韦文胜介绍,其中不乏只在一个区域、少数人中传播的项目,这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规矩正被打破,不仅外来媳妇可以学,非遗进校园更为其传承打开了新局面。”
以嶂山村的马灯阵舞为例,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已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蒋乔小学的学生是这一民间艺术的第八代传人,改变了曾经只“传内”的习惯。其实,早在2010年,嶂山村村民卢大宝就以民间艺人的身份站上了讲台,针对学生的特点,从服饰美化到表演细节进行改良,使马灯阵舞更适合学生表演,“从那时候起,我们的小马灯队就经常进社区表演,反响很好。”
除此之外,秀山号子、泥塑、剪纸等非遗项目,也都走到了孩子们身边,润州区基本形成“校校都有一个非遗项目”的新局面。其中,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秀山号子”,经当地大学生村官“赋新词”,在中小学生中传唱,并且经常登上市、区舞台,既传承了地方文化遗产,也扩大了受众范围。
突破资金瓶颈搭建展示平台
摊开“润州记忆”非遗展示馆的设计图,韦文胜的眼睛开始发光,“投资60万,全市首家。”作为该区重点打造的民生工程,展示馆将于今年5月份开馆,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效果。
而韦文胜还有个“野心”——希望可以通过艺术加工,拓宽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比如把秀山号子、太平花灯、荡湖船等艺术形式进行加工融合,制作成舞台剧,吸引更多观众。因为资金问题,未能实现。”
如今,韦文胜的这个梦越来越近。去年底,市级非遗传承人会议传出消息,将对市级项目给及资金扶持,目前润州区正在酝酿配套政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尝试激活非遗项目的生命力
在润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资深民间文艺工作者刘朝宽看来,依赖于无形之手的推动力,来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还不是根本之道,“要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带来价值,形成生产性保护,才能打牢群众基础。”
刘朝宽对蒋乔一带文化颇有研究,“蒋乔民间故事是我们润州区唯一的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作为活化石,这一文化的传承对保存地域文化、研究镇江方言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他回忆,对于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他们曾组织过“金山脚下话白蛇”“故事手比赛”等活动,不过往往是昙花一现,难以形成延续性, “面对新常态,可以尝试将非遗与地方经济生产相结合,把当地的山水资源、经济发展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结合,找到非遗的灵魂所在,激活它的生命力。”
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该区已有尝试。比如,嶂山马灯阵舞与当地精品农业发展相结合,果品采摘季节,看马灯表演成为当地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等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