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3万枚清朝木活字配套刷印工具落户复旦

炕头上办个剪纸培训班

年关近了,在平度仁兆镇粮戈庄村,民间剪纸艺人赵锡芬和姐妹们开始贴窗花了,刚打扫的窗户后映着 “巧媳妇儿”们的笑模样—她的冬闲剪纸培训班屋里一片暖心景象,大婶大姐们围坐在炕头,切磋着。村里老者笑着说,“以前一到冬闲,哪户哪家不是这样?”只是现时的乡村,妇女会剪纸这门手艺、冬闲能在炕头上来两下的,没几个了。 赵锡芬,50岁,10年前开始学剪纸,父亲是远近有名的根雕艺人,她曾多次赴临沂蒙阴向剪纸大师罗长福求教,其大型剪纸作品《富贵牡丹图》和《盛世中华》连续 ...

       年关近了,在平度仁兆镇粮戈庄村,民间剪纸艺人赵锡芬和姐妹们开始贴窗花了,刚打扫的窗户后映着 “巧媳妇儿”们的笑模样—她的冬闲剪纸培训班屋里一片暖心景象,大婶大姐们围坐在炕头,切磋着。村里老者笑着说,“以前一到冬闲,哪户哪家不是这样?”只是现时的乡村,妇女会剪纸这门手艺、冬闲能在炕头上来两下的,没几个了。

       赵锡芬,50岁,10年前开始学剪纸,父亲是远近有名的根雕艺人,她曾多次赴临沂蒙阴向剪纸大师罗长福求教,其大型剪纸作品《富贵牡丹图》和《盛世中华》连续两年摘得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但这些成就,总抵消不了这位民间艺人失落的心境:她的周边村邻,会剪纸的姐妹太少了,“过去的农村可不是这样,”一张张不同颜色的纸在赵锡芬手里翻叠,一把挽花小剪上下交错,一幅细巧的“三羊开泰”剪纸便出现在手中,“过去妇女农闲在炕头‘秀’剪纸手艺,再寻常不过了。”赵锡芬说,剪纸融于老百姓对美的追求,从贴在窗棂上的“窗花” ,到祭神祀祖的“供花”和婚嫁喜庆时的“喜花”,民间吉祥剪纸蕴蓄着生活情感与情趣。

       姐妹们围着赵锡芬,学着剪一个新花样—这是她2008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迎奥运剪纸大赛”优秀奖的作品:《戏曲脸谱》,“剪纸与看戏是农村妇女乐此不疲的事。”在她看来,一幅幅戏曲剪纸就如同一出出戏剧,在农家的炕头上延续着永不谢幕的演出。

       过年时,村里的媳妇们来找她剪窗花,赵锡芬教会她们剪出了“牡丹花”等花样。

       赵锡芬的免费剪纸培训班已开办了6年,累计向近百名爱好者传授了30多个“独门”的剪纸“花样”。剪纸培训班的学生遍及平度旧店、古岘、仁兆等多个乡镇。

       “希望,在小孩子身上。”赵锡芬兴奋地透露了一个发现:小学生们很喜欢剪纸,很想跟她学,她也很想教这些孩子,同时,她也萌生了一个挺强烈的想法:剪纸应走进小学的课堂,美术课上可以设剪纸科目,小学“素质教育”的各种兴趣小组,完全可以把剪纸引进来,“关键是孩子们都对这门技艺很有兴趣,为什么不能因势利导呢?”

       性格沉静内向的赵锡芬,还是那付笑眯眯的样子:这事儿也许得慢慢来,要有份耐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