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族渊源 >> 香火文化

香道传承

香是一种木材粉末(主要是柏树籽及榆树皮)和一些添加的香料做成的用于燃烧的物品。 香是通过燃烧来发挥作用的,称为焚香。香在燃烧时能够释放出香气和药剂,还有缕缕的青烟。焚香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在神像前燃香含有祈祷意味。

焚香(上香、敬香)的习惯来源于宗教信仰: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明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仙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云雾缭绕之处也被人们以为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点燃后会发出烟雾,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把各种要求向神祈祷: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寄托一种精神希望。历代的王朝贵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习惯,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华教信仰每天都有点香拜神敬佛的习惯。自古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燃香是为了传递信息,我国各大寺庙每天都迎来无数的香客,每人都会带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有时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盼望神佛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丰收之年,答谢神明;出门前焚香求平安、好运;开业时焚香求发财;出海前,焚香保平安;高楼大厦奠基时,焚香求吉利。佛经中就有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三昧的作用,香气染于人身比喻念佛相应,如念佛者熏染佛陀之功德,盈满身心。诸菩萨发愿成就的净土中,众妙香风随想吹拂,欲界诸天常以柔软香风触身。而在诸佛净土中又有以香著称的香积世界。可见香之重要,焚香已成为人们渴望实现某种愿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迹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相法,已成为一咱信念。人死后,后人会燃上三柱香悼念,表达思念之情,代代相传。清明扫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但出远门的人们都要回家祭奠,有的侨胞、港澳台胞更是不远千里返乡祭祖,给祖先点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训的心声。

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起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课香,成为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及收藏各式香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当权人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如苏轼的《和鲁直》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的《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 ,在生活中也是各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

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文化。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而又净化心灵;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开发心智;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安神定志; 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正是香的种种无穷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人们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径庭。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中医传统中一直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习俗,到了唐代更有品香、闻香、斗香之说。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对中药植物的芳香气味的医用功效的研究开发更是中华医学几千年形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以纪念屈原为始的我国端午节活动更把芳香疗法推广成为全民运动。节日期间人们焚烧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来驱疫避秽,饮服各种香草熬煮的草药汤药酒发散体内积存的毒素。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疗芒香养生方面的应用。

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特别是被称为国老的中药甘草的掺入,则使制出的香气味不烈不燥,变得香甜柔润。

芳香疗法是指利用从各种芬芳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或花朵中萃取出来的精化精油,依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按摩、薰蒸、泡浴、吸入、蒸气吸入、喷雾、皮肤保养、护发等)严格按照使用剂量、使用部位、与不同的手法来调理身体,美容护肤、平衡精神、情绪以达到美容养生保健的功效。

芳香疗法自古就已存在。根据记载,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发现了香药草植物能够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奥秘,这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都有堵过详细的记载。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应用香料植物驱疫避秽;古巴比伦和亚述人在3500年前便懂得用薰香治疗疾病;3350年前的埃及人在沐浴时已使用香油或香膏,并认为有益肌肤;古希腊和罗马人也早就知道使用一些新鲜或干燥的芳香植物可以令人镇静、止痛或者精神兴奋。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咏香,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趣,表明了人类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

香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中国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如今,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社会昌明,国运强盛,人心思善,正是整理恢复传统文化的大好时节,香道作为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枝,正亟待广大有识之士与学者的共同挖掘、整理和复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