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昭
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出席一个网台节目,预算案最终会不会“派钱”和如何“补漏拾遗”继续成为记者提问的焦点。
事实是,眼前,如果还想迫“财爷”如刚结束的“观音开库”般向所有人“派钱”,已经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已经再一次表明不会作无针对性的“派钱”,陈茂波昨日在访问中也重申了这一说法。
从社会角度而言,“派钱”其实也是与市民共享的方式之一,得到“派钱”的市民会更加“贴身”感受到社会公共财富增加的喜悦,而且也一定会懂得如何善用所得到的金钱,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但是,从政府施政角度而言,凡事总是要问一句“为什么”,包括为何要向并无实际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人“派钱”,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担心“此例一开”,日后难以“收科”,也是情有可原的。
眼前情况是,反对派议员还要“企硬”政府非“派钱”不可,不派就不让财政预算案通过,日前刚结束的立法会补选也以此作为“政治本钱”,这就偏离了公共财富分享的原意,变成一个政治议题了。
不过,在“派钱”这一议题上,反对派议员其实是本末倒置和难以得逞的,市民固然欢迎“派钱”,但也认同公共财富应更多用于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而不是“有钱就派”;更何况,如果反对派坚持“唔派就唔畀过”,那么,预算案中更大量的惠民纾困措施不能早日得到落实,基层民众得不到“三粮”,中产未能退税,那骂的又会是谁?反对派到时还不是与民为敌吗?
因此,眼前更实际的做法,还是督促“财爷”和社福部门通过“关爱基金”,把“拾遗补漏”的工作切实做好,尽可能把更多的盈馀用到有真正需要的基层家庭和长者身上,“派钱”的声音自然会减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