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启事,像有人转动了幻灯片,无数的画面回放在眼前……
我没有出席过华文传媒论坛,但有幸参加了两次由新时社组织的“行走中国”采风活动,一次是2012年6月去云南,另一次是2014年9月去青海,所见所闻至今历历在目。
从云南回国后,我写了《行在云之南》系列报道,图文并茂接连五期发表在《七天杂志》彩色封页上。
“是谁,将那片热土叫做云南?
是谁,让千年雪峰邂逅春天?
是谁,令祖辈的传唱响彻祖辈的大地?
是谁,把五彩的希望洒遍五彩的山川?……”
香格里拉的微笑,作者摄于2012年6月
这样的开头,注定这篇文章是散文形式的。我从自幼“暗恋”云南入手,把跟云南第一次“幽会”的热情和敏感,以俏皮细腻的笔风,让读者在分享愉悦的同时领略祖国的山河,感受家乡的变迁。
“行走”青海的第三个夜晚,我从贵德向大洋彼岸发回“来自中国的报道”之一,标题是《为青海扬名正身》,开篇这样写道:“坦白讲,一直以为除了青海湖和塔尔寺,青海省乏善足陈,国际上名头不响,甚至有国人说起青海也语焉不详。到西宁第一天便听当地同行说起,网购物品常收不到,后来一查,有的被送去了南宁,有的被送去了青岛,皆因一字之差。前些日还发生过著名歌星来西宁演唱,登台后大声向南宁观众问好的窘事……这些都说明,青海需要宣传,人们也需要了解青海。我理解,这就是新时社和青海省政府邀请我们‘行走’的缘由”。
“一路行走,青海,以它独特的风貌、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底蕴、雄伟的气度给我,以及来自四大洲的媒体人着着实实上了一课。”
显然,这是篇严肃的新闻,我通过报道前三天的活动,指出“青海需要加强外宣,媒体人责无旁贷”。从青海返回后完成了续篇。近1万字的配图文章分两期以“特稿”刊登在《七天周刊》显著版面。
因为读者反响不错,我曾打算把这两套系列文章当征文上交,可转念一想,这样虽省时省力了,但诚意和效果却打了折扣,遂决定另开新篇。
感动和认同
我想,新时社邀请海外华文媒体“行走中国”,就是接远嫁的女儿回家看看,既是亲情牵挂,也是慰劳犒赏;既是补充能量,也是殷切期望,寓意是:女儿,来日方长……
两次“行走”,步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照。记得抵达西宁当天,我眼睛过敏,刺痛流泪,接待我的青海分社小姑娘不由分说跑出去给我买来眼药。
在迪庆,晚饭后一位藏族干部带我们夜游龟山寺,我那天太累,上几步台阶就要停下喘喘,他一直在旁陪伴。回程中我不停地问这问那,他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诚恳亲切。第二天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他依然跑前跑后地照顾大家,兼做解说员。他阳刚的肤色、善意的微笑、略带乡音的平和语调,从此成为我心中少数民族干部的形象代表。
“行走中国”,让天涯游子的心和母亲的血脉行走在一道。
自豪和责任
定居海外27年,不论何时何地,我都不允许有人在我的面前诋毁中国,记不清参加过多少场辩论,也曾在街头跟人争吵。
“行走中国”,让我跟上了祖国前行的速度,每一点滴的见闻都充实我朴素的情感,每一些微的成就都提升我自豪的高度。再遇人刁难,我可理直气壮地说:你讲的不对,因为不久前我刚去过中国……
在我居住的魁北克,人们安居乐业,也相对闭塞,对中国的了解全靠电视和传言。记得刚来时,有人问我中国是否有火车……
十年前我做了职业记者,《七天》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中加之间的桥梁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愈来愈大。
对我来说,每一次“行走中国”都有巨大收获:新的理论开阔新的视野,新的感悟激发新的思路。有时,我是带着问题和伤痛回去的,经过一番“行走”,祖国不再是一个苦恋的符号,而是休养生息的家园,每一次重新出发都满怀信心和使命感。
专业和敬业
不爱游历的人,不想增广见闻的人,即便再有事业心也不会踏进媒体行业。而新时社组织“行走中国”,总会用心选择路线。
投桃报李。我每次参加活动都要求自己不辜负美意,游玩,就淋漓尽致地撒欢;履职,就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东西。
一位来自昆明的读者听说我要去云南,电话里说:我以前常在滇池游泳,出国时滇池已被污染,请帮我看看滇池的今天……我提前两天赶到昆明,还特意爬上山顶查看滇池全貌。很巧,省市领导第一次接见就有负责环保的,我便在会议期间采访了他。
其实他讲得很好,不回避问题,用数字说明治理的成绩,“虽然滇池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上下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听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一篇报道已有腹稿。
关于滇池的文章发表后,反馈非常正面,有读者说,在网上说什么的都有,真假难辨,现在有我们自己的记者报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总算知道了实际情况。
我一直想建议新时社在组织活动中,主动插入对社会敏感话题和负面新闻的讨论,解我们之困扰并借我们之力量引导舆论。2011年10月发生“小悦悦”事件,西方电视台不惜血本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视频。华人社区也陷入混战,有羞愧难当的、有加料抹黑的……我正好到北京出差,便就“你会怎样”为题展开抽样调查,40多人的回答结果是:“会去查看孩子”、“会抱孩子去医院”、“不会碰,但会打电话报警”、“不去碰,但会留下随时帮助”的比例为百分之百。
“行走中国”是希望海外儿女讲好中国的故事。而这故事不能是传闻,更不能瞎编,要靠我们用踏实的脚步去发掘,用敏锐的眼光去捕判,用专业的手法去佐证,用生动的描述去展现。
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把中国“行走”百遍、千遍……
昆仑山脉记住了我们。左一为作者。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