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中国》杂志诞生15周年了。想年底搞庆祝活动,便开始翻阅旧杂志,整理老照片。杂志共出了134期,照片多得数不过来。这些照片中最美的就是参加新时社组织的数次“行走中国”旅途中的拍摄。
安徽宏村的书摊老人。摄于2007年
解释中国和报道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对我们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媒体人来说,有很多困难。幸运的是,我走进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始了“行走中国”。
2007年,我第一次参加在成都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第一天大会开幕合影,可谓人山人海。这情景让我特别激动,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与我一样的人,执着地做着这份“不靠谱”的工作。我在那几天找到了来自全世界可以谈心的同行,更结交了一些可以交心的朋友。
接着,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我都坚持参加每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坛成了我的“家园”,每次准备要启程参加会议的日子都很兴奋。
几年来,我多次参加新时社组织的“行走中国”活动,去了新疆、甘肃、安徽、四川、山东和青海等地,开始全面了解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宗教状况。这些旅程帮助我梳理写作的思路,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思考,使我在近10年的时间里有了很大进步。
四川新都宝光寺。摄于2015年
新疆、青海和甘肃之行,在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融合方面,让我有了新的思路。去年的四川之行一直走到巴中,巴中是贫困地区和红色根据地。我们走进两个村庄,看到公路上召唤农民返乡的口号。为了新农村建设,我们看到地方政府的忙碌。这里的红色旅游让我从心底里叫好,我认为中国正因为有多年的红色洗礼,才有我们几代人为改变中国的奋斗与决心。今日的年轻人该补上这一课,该有为国奋斗的理想。
2016年夏天的青海之行,使我重走丝绸之路,对中国西部的发展有了直接的了解。27年前,我与意大利伊塔拉远征队从北京驱车到巴黎,行进22000公里,其中青海路段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当时的西宁明显落后,这次旅行把我对西宁的印象全部颠覆,黄河边人的精神面貌也使我震惊。
作者(左三)参加20106年7月青海行。
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是我们媒体人的责任,但是如何能讲好,则需要我们的经验,需要我们对中国的认识。
今日,我们的杂志能在意大利主流社会有一定影响,有一些好的口碑,离不开“行走中国”,离不开中国多年对我们的关心与帮助。
希望在未来的行走中能不断提高自己,继续在我们的“家园”获取养分,得到力量。在“行走中国”的旅途中,不断进步,努力做合格的媒体人。
2016年快要结束了,2017年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又要召开,我们又会回到“家园”,这份期待也是我喜迎2017年到来的理由之一,和同行再叙我的困难与希望,那样的日子会非常温暖。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