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柳州1月27日电 题:越南小吃成就归侨红火生活
作者 林馨
清香的麻叶、嚼劲十足的糯米外皮、香甜的黄豆内陷....。.这样口感丰富的越南艾粑粑,不仅养活了越南归侨范越芳一家三代人,还见证其过上了日渐红火的生活。
春节前夕,广西柳州市胜利小区的越南归侨范越芳夫妇,在自己创建的林记越南风味艾粑粑店里忙前忙后。一批批顾客早早就电话预定了这一越南风味小吃,要当做年货送人。
纷至沓来的订单让范越芳每天凌晨就开始忙碌,丈夫一大早就要出门送货。“春节生意特别好,要比平时每天多做几百个艾粑粑才够卖。”范越芳称。
“如今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家人的生活也好起来,这是当年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今年52岁的范越芳,回忆起归国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慨。
1978年,范越芳和父母一起随众多难侨从越南回到中国。在其印象里,当时的中国十分落后,下了破旧的汽车站后,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打补丁衣服的民众,让其产生了巨大的心里落差。
2003年,范越芳和丈夫所在的原柳州市华侨化纤厂改制,两人下岗待业,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当时的中国已经迈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为许多普通民众提供了创业的机遇。夫妻俩便合计着学习父辈的老手艺,开一家越南艾粑粑小吃店。
最初,越南艾粑粑在当地名气不大,夫妻俩每天只做几百个来卖。后来经过顾客一传十、十传百的推介,范越芳的小店积累了稳定的客源,甚至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订单,平均每天要卖出上千个艾粑粑。
“现在中国民众钱袋子鼓起来了,一次买几十个艾粑粑也不算什么。”范越芳称,依靠卖越南艾粑粑养活了一家三口、供养女儿读完了大学,家里也添置了两架小轿车。
范越芳的生活变化是广西众多归难侨的缩影。广西是归难侨安置大省,全区共安置来自印尼、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归侨20万多人,仅越南归侨就有十多万人。
近年来,部分归侨、侨眷在广西各地开设起东南亚小吃、小商品店铺,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