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 >> 梁红:借鉴美国经验 改革国有金融机构促中国利率市场化

梁红:借鉴美国经验 改革国有金融机构促中国利率市场化

\

图: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新时社财经5月6日讯 去年底,中国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一个存在各种显性利率管制的时代宣告结束,但中国距离建立起真正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试图从美国的经验,为中国利率市场化之路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利率管制是大萧条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和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利率上限带来的问题变得尖锐化。伴随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增长,美国于1980至1986年间逐渐取消了利率管制。利率去管制化带来的变化包括:存款利率上升,存贷利差收窄,银行服务差异化;金融中介效率提高,金融创新与冒险行为增加,行业集中度上升。

  美取消管制亦有挫折

  然而,美国取消利率管制后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在行业重构过程中出现的储贷危机,导致1000多家储蓄机构倒闭,涉及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1.5%),给政府和纳税人带来的损失超过1600亿美元。利率市场化后,个人破产数量也急剧增加。面对这些挫折事件,美国没有重拾利率管制,而是引入新的审慎措施,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

  利率市场化不能一放了之。通过回顾美国经验,我们认为中国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保证监管跟上变化的金融形势。利率放开会促进银行竞争和金融创新,必须要有充分而适当的监管,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灵活调整,尤其需要从源头上减少因机构过度冒险而造成的扭曲。

  加强监管协调。缺乏监管机构间的有效协调易造成监管真空,使高风险金融活动滋生,并可能削弱应对市场异常波动政策的有效性。

  吁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改革货币政策框架。利率市场化后,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将发生变化,政策框架需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相应地,央行需要确立一个政策利率,开发引导政策利率的操作工具,并完善其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改进金融机构治理,强化市场约束。激励扭曲在中国仍然存在,如大银行与国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扭曲可能弱化市场信号,降低资金定价的有效性。此外,中国还需建立市场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诚然,中美之间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金融体系仍由国有金融机构主导。这些机构对利率和风险的变化有多敏感?特别是,如果考虑到各种隐性政府担保和软预算约束呢?一群国有参与者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在国有机构占主导的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是前所未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众多且多元化的参与者群体都将促进价格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梁红)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