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诺贝尔医学奖昨日公布评选结果,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研发中草药青蒿素治疗疟疾成果获得这项殊荣。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夺得诺奖中的科学奖。
与屠呦呦一同分享本年度医学奖的还有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两人以研究寄生虫病获奖。
对中国科学界特别是中医药学界来说,屠女士的获奖当然是一个值得欢迎和高兴的好消息。尽管长期以来,有关诺奖的评选准则和视野都受到不少诟病,日前就有退休评委在回忆录中自揭当年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是一项错误的决定,并为此感到后悔,而美国白宫也马上爆料回应称,奥巴马当年也曾想过拒绝领奖,云云。但从自然科学领域而言,诺贝尔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这三个科学奖项,在国际科学界仍然被视为是一项成就最高、争议最少的权威性奖项,中外科学家都以能登上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台为荣。
因此,对屠呦呦今次的获奖,应该肯定是一件值得自豪和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大事。尽管对这位今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女科学家以及她的研究成果来说,这一诺奖来得是不嫌其早、只嫌其迟。事实是,国内有关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已经展开,当时在中国一些落后地区以及非洲大陆,疟疾仍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该病,当时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亲自下令中国科学院开展防治疟疾的研究,名为五二三项目,全国动员了五百多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投入了有关工作。
当时年仅三十多岁的屠呦呦加入了研究团队,并且凭她的艰苦钻研精神和不懈努力取得了突破,最后成功研制出杀灭疟原虫有效率达百分之一百的双氢青蒿素,为非洲国家广泛使用,每年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民众的生命。
因此,屠呦呦的成功或成名,并不自今日始,其研究成果也不是因今日获得诺奖才得到肯定;屠女士研发出青蒿素这种价廉高效的治疗疟疾药物,早已在实践中造福于千千万万贫苦大众,挽救了无数生命,也早已在国际学术界中得到肯定,公认她的贡献直堪比美诺贝尔医学奖和早已应该获得国际殊荣。
事实是,早在今次诺奖公布前,美国拉斯克医学奖已于二〇一一年把当年的临床医学奖颁授给八十一岁的屠呦呦。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女士最早获得的一个境外奖项,是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事缘求是科技基金会创办人、已故爱国实业家查济民先生,在非洲尼日利亚开设有当地最大规模的印染厂和纺织厂,工人数以万计,但每年都有不少工人死于疟疾。因此,当查老先生获悉屠呦呦团队在展开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工作后,立即斥资相助,并在一九九六年经杨振宁、周光召等评委决定,把杰出集体奖一百万元奖金颁赠给屠呦呦团队。因此,可以说,求是基金会比诺贝尔奖早二十年已经洞悉此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堪说独具慧眼,也是本港和屠女士与诺奖的一段小小因缘。
希望屠呦呦女士的获奖,能够激发起内地更多青年科学家和莘莘学子在科研领域继续努力,创造成果,造福人类,为国争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