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留学特快 >> 大马昔日华人街区人口渐流失 文化流逝乡音渐退

大马昔日华人街区人口渐流失 文化流逝乡音渐退

  新时社网9月14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马来西亚槟城人庆祝中元的历史可追溯到150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或之前更是中元祭祀的颠峰期,槟城尤其华人集中的乔治市堪称“一路一街区”,是满城尽在庆中元,形成一道独特人文风景线。

  只是,据《2009年至2013年乔治市人口与土地用途转变报告》最新数据显示,纵然入遗带来了老屋修复潮、保住有形文化于不衰,但过去4年间老城人口已退守到9432人,是比开埠时的逾万人口还少。

  人口逐年流失、更多住宅转换为商业用途,正强烈冲击靠人口支撑的老城中元街区。

  乔治市中元街区过去10年因市区人口外流,会员逐年流失,已非新鲜事。但多个老城街区今年更进一步萎缩,甚至出现已有52年历史的“光大商业市场”因会员大减、没处设棚等多个因素而停办晚宴。

  许多街区为削减开销,加上没有善信赞助神功戏或歌台,也相继取消酬神演出。实际上,市区人口过去4年从1万0139人锐减到9432人,数字上只少了707人,看来微不足道。关键却是占市区人口最多的华裔家庭,从1701户减至1505户、印裔则从304户减至242户,只有巫裔家庭从225户稍增至252户。

  传统华裔家庭是中元街区的“主力”,所以市区人口结构、土地用途改变给社区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今年明显反映在庆赞中元上,给世遗区社区文化逐点消逝,敲响第一记警钟。

  义福街、万安台和烟筒巷路庆赞中元总务李永光也说,理事会已逾10年都维持原班人马,没有更换理事。“没人要做啊!老街坊走的走、搬的搬,目前会员只剩下逾50多人,大部分也已移居其他地区,谈什么换血啊?”

  他说,义福街庆赞中元的颠峰期在上世纪80年代,会员人数高峰时多达144人。当时,义福街从祭祀、布施、分衣施食、酬神戏和晚宴一应俱全,完整保留槟城中元祭祀的传统。

  可是,2002年屋租统制法令生效,人口大量外移后,义福街一带人口只减不增。加上百货腾涨,只能逐年缩小街区庆祝规模。目前,义福街已不再上演神功戏,只有简单祭祀和分衣施食,在最少资源下保存传统面貌。

  他直言,今年在消费税、马币节节败退等因素冲击下,会员更不愿意消费。以一个老街区年捐120令吉,假设街区只有60名会员,一年资金就只有7200令吉,完全无法应付开销。

  成立于1918年有“槟岛中元第一街”之称的新街头大门楼猪肉街盂兰胜会,被视为全马第一个以街区形态成立的中元理事会。理事刘鼎和就说,消费税给街区带来沉重负担。

  猪肉街过去年捐都维持在80令吉,但百货腾涨只好冒会员不满的风险,增至100令吉。只是,消费税冲击下,目前已涨至110令吉,加上马币汇率不断败退,理事会酝酿明年再调整至120令吉。

  “我们的会员,包括我本身都不在当地社区住了。人口和经济是老街区萎缩的主因,但理事会必须在祭祀上尽量维持原貌,才能保住传统文化。”

  他不讳言,街区祭祀能承传不衰,还有地方可供搭棚祭拜非常关键。“光大商业市场”就因旧社尾发展启动,没有地点可供使用,只能利用会员提供的小地方作简单祭拜。“猪肉巷目前还有空地,可以搭大士棚和建戏台。未来一旦有何发展,这点传统就难以为继。

  敲锣唱戏情景逐渐减

  乔治市入遗7年来虽掀起老屋修复潮,让别具一格的战前屋得以大量保存下来。但入遗后满城尽是黄金屋,房价和租价暴涨,业主留屋不留人,形成商业与社区文化在拉扯。

  许多老屋复修后,都以主题咖啡馆和酒店等现身,商业味冲淡社区情浓。据上述报告,老城屋价逐年飙高,从2009年的每平方尺要价231令吉90仙,冲高到2012年的每平方尺392令吉90仙。出租予人民充居住用途利润不如直接出售,或出租作店铺更为实际。

  更多社区从住宅转换为商用,市区小商、传统行业和住户,纷纷让路酒店、咖啡馆和餐饮业。2013年老城共有159间老屋进行复修,比2009年的89间再增70间,但一切都向商用迈进。然而,这些新兴业者多遵守商业作息,少与社区往来也没有建立深厚感情,一般不会主动加入成为会员。

  李永光指出,庆赞中元除宣扬孝道、助人文化外,槟城中元祭祀最大特点,是带动经济尤其传统行业,还有支持槟州华校茁壮发展。“每年,纸扎大士爷、大士爷衣和其他都是大生意。过去几乎一路一街区,带动纸扎、幡旗、传统糕点和戏班发展。老城街区没落,戏班首先没戏唱!”

  今年老城内聘请潮州班演出的街区,不到10个。七月神功戏在世遗区买少见少,过往全城敲锣唱戏的情景,渐成回忆。

  商业发展外劳人数增

  商业冲击带来人口移动,迎来更多外劳家庭。这一次市区人口普查最大意义,就在老城人口结构变化,造成道地文化流逝。

  世遗区咖啡店和酒店业蓬勃发展,自然需要更多外劳加入服务。市区孟加拉家庭从2009年的14户增至82户,印度籍印度家庭从49户增至74户,尼泊尔和越南家庭则分别从13户增至20户及5户到11户。

  李永光坦言,少数店主会加入街区支持祭拜活动。但外劳家庭毕竟有本身宗教信仰,不能成为会员生力军。所以许多街区在人口和商业冲击下,愈形“迷你”,只能极力保住祭祀,其他从简。

  “于我而言,老城中元街区文化有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生代对服务社区,宗教膜拜仪式是不感兴趣的。家中长辈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尊重传统文化、敬神畏鬼,已经让市区街区难以为继”。

  文化流逝乡音渐退守

  报告叫人感叹老城区道地文化流逝之快,也表现在乡音渐失上。福建人作为槟城华人中最大族群,市区内以福建话为主要媒介语的家庭却少了118家。

  2011年市区内仍有1285个家庭以福建话交谈,4年来却减少到1167家。以广东话为媒介的则从347家减至250家,以客家话、海南、潮州甚至淡米尔语沟通的,都不断下降。

  反之,使用孟加拉语沟通的不断增长。从乡音也退守迅速,就能预见未来不但中元祭祀,其他社区文化也将在日渐商业化的乔治市,逐点消逝。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