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侨务动态 >> “部分省市涉侨法律服务工作”座谈会郑州召开(图)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十三五”规划予侨胞新机遇

  新时社北京11月3日电 (陶煌蟒)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一份5000余字的《公报》成为外界关注重点。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而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如何“破局”?《公报》中哪些内容又值得侨胞特别关注?

  对此,厦门大学教授庄国土日前在接受新时社记者连线采访时表示,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些字里行间已透露出华侨华人未来着力点,可以说“十三五”规划与侨胞在海内外的发展密切相关。

  引领中国经济深度国际化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庄国土说,“十三五”规划强调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此过程中,华侨华人应该找准定位。“近现代以来,华侨华人企业以经济实力强劲、企业国际化水平较高而闻名,可以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引领者。”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74.7亿美元,年均增长2.9%,2014年首次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机构也超过2000家。

  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秘书长邢军此前曾表示,中国与世界已密不可分,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后的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将会越来越强。

  庄国土指出,中国内地的侨资企业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主力军,而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未来5年中,侨资企业将有更多可操作性的机遇。

  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纵览《公报》全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成为外媒多方解读的重点。

  而在“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地区,集中着4000多万华侨华人,仅东南亚华商经济总量就达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世界华商500强中约三分之一在东盟国家。

  庄国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是中国与其沿线国家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华侨华人正是沟通中外的宝贵资源,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联系,能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友好的重要力量。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指出,“一带一路”的大网下是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和区域间贸易规模将扩大,逐步改变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和贸易结构。

  “这时,沿线华人的区位优势更明显,他们本就是中国企业在这些沿线国家的合作者。”庄国土建议,华侨华人企业加快推动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与中国企业联合参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开发,推动人民币区域化。

  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人才

  《公报》称,“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

  庄国土对此表示,华侨华人是巨大人才库,就数量与质量而言,其人才储备可以成为中国创新性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据统计,目前中国“千人计划”分10批引进的近4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90%以上是华侨华人,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

  庄国土表示,在这些华侨华人专门人才中,高端商务管理人才有相当比重,而中国的技术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的创新,因此引进海外高端管理人才,有利于提升创新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