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 >> 英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心如何让穷人过好日子

英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心如何让穷人过好日子

  图:安格斯.迪顿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互联网

  新时社网10月13日讯 综合外电报道:2015年诺贝尔奖最后一个奖项“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12日颁发,由英国微观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膺此殊荣,独得800万瑞典克朗,得奖理由是“他对于消费、贫穷与社会福利的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对迪顿取得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他在消费理论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

  “无人能出其右”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稿中表示:“为了制定增进福利和减少贫穷的经济政策,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个人消费选择。迪顿在提升这类理解上,无人能出其右。”“藉由强调详细个人选择与整体经济结果之间的连结,他的研究有助于改变现代个体经济学、总体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风貌。”

  声明说,迪顿因3项相关成就而受到推崇:1.大约在1980年,与同事米尔鲍尔共同开发估计不同商品需求的系统即“几乎完美需求系统”。2.1990年左右,针对消费与所得之间连结的研究。3.自此之后数十年在家户调查的协助下,就评估开发中经济体生活水准与贫穷程度的研究成果。

  料赤贫人口可降低

  迪顿周一通过与斯德哥尔摩的专线电话告诉记者,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时,“我觉得非常困。”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迪顿,当地时间是早上七点三十分。虽然知道自己是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很高兴获此殊荣,更乐见诺贝尔委员会肯定有关世界穷人的研究。他预期世界极端贫穷的人可望持续减少,但情况还不容乐观。

  迪顿曾经表示:“如果富人可以书写规则,那我们就有了真正的问题。”在获奖以后,迪顿向记者表示,他“关切世界的穷人,以及如何能让他们过好日子”。他表示,预料全世界的赤贫人口可继续降低,但坚称他不愿显得“盲目乐观”。迪顿指出,例如“印度的情况虽已大有改善,成人和孩童仍普遍存有重大的健康问题”。他也指出,半数印度孩童“仍营养不良”。他又说:“对世界上许多人来说,事情真的还很糟。”

  记者问及,迪顿如何看待近期的难民危机。迪顿表示,这次危机有?历史原因,我们看到的是富裕世界数百年来的不平等发展的结果,很多人被落下了。那些落后的人们想要更好的生活,这让贫穷世界和富裕世界的界限面临巨大压力。至于如何解决问题,迪顿表示,减少贫穷国家的贫困可解决燃眉之急,但并非长远之计。短期内,平稳战区的政治动荡也会有所帮助。

  曾赴台湾做调查

  迪顿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在70大寿前夕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大礼。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迪顿197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自1983年起任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也是继克里斯托佛.希姆斯、保罗.克鲁明、丹尼.加利曼,以及约翰.纳什之后,普林斯顿第五名获得经济学奖的教职员。

  1998年迪顿曾到中国台湾做过调查,据称是因为台湾的经济数据资料较完整。迪顿的着作也有中文译本,畅销中国内地。

  经济学奖是今年揭晓的最后一个诺贝尔奖项。外界将继续瞩目定于12月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三项研究成就 妙证“重男轻女”

  1.“几乎完美需求系统”:迪顿与同事在80年代合作发展出一套估计不同消费品需求的系统:消费者如何在不同货品中分配开支?能回答这个问题,将有助解释及预测实际消费的模式,亦对解释一些政策如消费税的改变如何影响不同群组的福利十分重要。迪顿发展的“几乎完美需求系统”,是一套简单而灵活的系统,去估量需求如何受到价格及收入影响,该系统现在已是研究经济政策、编制物价指数及比较不同国家生活水平的标准工具。

  2.研究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一个社会的收入,有多少被用作消费,多少被储蓄?这个问题,对理解一地的资本形成及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至为关键。在90年代常用的消费理论中,无法解释现实中的总体收入及消费的关系,迪顿发现,要透过分析个人的消费如何因应收入而变动,再把这些个体加总起来,才是研究宏观消费与收入的关键。

  3.量度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及贫穷数据:迪顿发现,当比较不同地方及时段的贫穷时,存在一些重要纰漏,他的研究示范了如何聪明地运用家庭住户调查,能有助发掘收入与卡路里摄入的关系,以及家庭内性别歧视的程度。

  比如说,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但是到底是怎么个歧视法呢?一个明显的猜想是,女儿得到的资源比儿子少,但是这个猜想很难验证。迪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看看当一家人有了孩子之后,成年人才有的那些消费(比如成人衣物、烟草、酒精)降低了多少,是有儿子降的多还是有女儿降的多。他发现,正常情况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一到家境不好、遭遇逆境的时候,女儿就要遭受明显的歧视。

       著作畅销内地 港大学生“必读”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他在经济学方面的多本著作,列于香港多间大学经济学科类学生的“必读书单”中。根据网上公开资料,香港经济学家、前港大首席副校长的王于渐,在港大经济金融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中,就要求学生必读《逃离不平等》(The Great Escape: Health, Wealth, and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英文版的相关章节,以研究“贫穷与增长的历史视角”。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在2014年的“经济发展议题”的课程中,也要求学生阅读迪顿多篇著作,包括他2010年在美国经济学会《经济文献杂誌》中发表的“Instruments, Randomization and Learning about Development”等文章。

  迪顿发表于2013年的力作《逃离不平等》,聚焦世界贫富分化与不平等,以故事形式,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社会进步与不平等之间的复杂关联。其英文版被《福布斯》评为2013年最佳图书,获美国出版人协会2013年度经济散文荣誉奖,入选《金融时报》─高盛2013年度最佳商业图书榜单,并受到比尔.盖茨、《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路透社等权威人士与媒体的隆重推荐。

  此外,迪顿的《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从1984-1999年先后重印13次,2005发行中译本,在中国国内经济学界受到普遍欢迎。该书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范式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被认为是对于经济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一本难得的参考教材。

        经济学奖涉“抽水”诺贝尔

  经济学家不时存在分歧,其预测也往往不准确。对他们来说,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至2015年已有76人获奖,但这个奖的概念仍然很有争议。

  2015年“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已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2日下午1时宣布,为这年的诺贝尔奖季节画上句号。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吗?还是只是一个“抽水”诺贝尔奖的项目?

  每年都有人批评,诺贝尔根本从未想过要奖励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68年为庆祝瑞典中央银行建行300周年而设立,并在1969年首次颁发。曾经领导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的瑞典作家兼历史学家恩隆德在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写道,经济学和医学、物理学及化学奖不同,“不是一门实验科学”。

  虽然诺贝尔基金会对这个奖持包容态度,经济学奖仍然经常深陷在舆论争议的漩涡之中。对这个奖项批评最严厉、最持久的人中,就不乏诺贝尔家族的后人,他们一直主张这个“经济学奖”应该被废除或者更名。2005年,诺贝尔的曾侄孙彼得.诺贝尔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经济学奖把自己打造得好像真的是诺贝尔奖一样,但实际上却只是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而采取的公关策略。”“这个奖经常授予金融市场的投机者。”彼得指出,这完全不符合诺贝尔设奖的初衷。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