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 >> 观察:中国朝鲜互动 5个现象要厘清

观察:中国朝鲜互动 5个现象要厘清

  新时社网评论员 | 木春山

  中共派出高级别代表团访问朝鲜,参加劳动党70年阅兵,有几个基本问题要厘清。

  第一,这是党对党的交往,而非国家间交往。因而中共派出了政治局常委兼党的书记处排名第一的书记刘云山,而不似2年前派出了国家副主席李源潮。

  从朝鲜阅兵主席台的站位也能看出,金正恩右侧一水军人;左侧除了刘之外,包括金已男、崔龙海、金养健、郭范基等人,他们都是劳动党中央书记,都没有政府职务。朝鲜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金永南、内阁总理朴凤柱都没有在阅兵主席台靠前位置现身,只是在阅兵后、晚上举行的青年火炬游行时,金、朴等政府高官才现身。朝鲜显然要借阅兵机会突出“党的角色”,中方派员自然考虑到了朝方的心思。

  第二,中方之所以没有派李,一是因为李的主要职务并非党内高级职务,二是2年前李访问朝鲜,参加的是朝鲜战争纪念活动,是国家行为,而这次本质是党际外交。因而刘出访朝鲜和李出访,内涵上是有所区别的,没太多可比性。

  所以完全没有韩国媒体宣称的,中方当初想派李访朝,被朝方所拒的猜测。因为从收到朝方邀请时,中方一直考虑的就是拥有党内重要职务的高级官员,而非政府头衔的高级官员出席。

  另外插一句,这种安排反推到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也能证实:朝鲜劳动党书记崔龙海访华观礼时,被安排到了城楼的角落,而非与习靠近的中心位置,并不是中方故意疏远朝鲜。

  崔龙海的职务只是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并没有政府身份,在阅兵式这个众多国家元首、政府总理来华观礼的背景下,按照接待规格,崔龙海自然排在他国高层较靠后的位置。由此,中方对朝韩代表的安排,只是礼仪规制,并无特殊政治对比含义。仅仅从阅兵式的站位来轻易判断中国“亲韩远朝”稍显幼稚。如果换成金永南或者金正恩来华,他们的站位显然会靠近习。相反也能看出,一个月前朝鲜派执政党高官和金正恩亲信来华,反而体现中朝关系特殊性的一面。

  第三,同理也不能简单得出:中方派刘访朝,以显示在规格上高于上次的结论。无论是刘还是李,朝方在接待上的待遇是基本一致的。

  换句话说,中方在针对朝鲜不同的“典仪外交”中,所派高官体现出的诚意是一致的。朝鲜显然对此心知肚明,在接待上没有因为职务或排名不同,而有丝毫怠慢——中方高层两次访朝,都转达了习的愿望;金正恩同样热情拥抱;朝鲜官方同样举行欢迎宴会;阅兵时中国客人同样是紧贴金正恩身边;看到高兴处,金正恩也同样是与中国客人频繁互动,热烈谈笑,甚至挽手高举过头,接受万人欢呼。

  第四,由于中朝两党都是执政党,因而党际外交为国家交往服务。从访问和陪同人员名单上,也能看出两国关系回暖迹象。

  访朝代表团高级成员除了刘云山之外,中联部长王家瑞,副部长刘洪才,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业遂,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殷方龙,中国驻朝鲜大使李进军等都与朝鲜有交集。中联部是负责党际外交的归口单位,访朝符合规制;刘副部长刚卸任驻朝大使;外交部张副部长曾长期主管亚太特别是朝核局势,殷副主任曾在沈阳军区担任高级军官,而该军区与朝鲜接壤,每年与朝方往来互动颇多。中方党政军涉朝一线官员悉数访朝,显然体现中朝关系“止跌回升”。

  有媒体也注意到,中央外办常务副主任罕见成为访朝代表团成员。他与朝鲜事务应也有交集。

  朝鲜劳动党方面,排名靠前的中央书记金己男、崔龙海、金养建等都与中方见面;劳动党中央副部长李昌根、外务省副相李吉圣等党内神秘人物和负责对华外交的主导人物也悉数露脸。除了金正恩之外,朝鲜名义国家元首金永南还会见中国代表团。而崔龙海作为金正恩亲信,也是劳动党中央日常事务的“实际掌门人”崔龙海,专门和刘云山会晤。这也体现中朝党际交往的对等与关系的亲近。

  第五,中朝关系虽回暖,但依然存在“准结构性矛盾”,暂时没有破解路径。

  表面上看,两年来首次有中方高层访朝,使得中朝关系日益步入正轨,而且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一个基本的逻辑依然存在——在中朝关系低落的时候,要看到维系两国关系的乐观因素不可能彻底消失;在中朝关系止跌回升之际,也要看到“准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制约双方关系发展。

  这个“准结构性矛盾”就是中朝双方所需不同。

  现阶段的中国国家利益出现了变化,国际关系大背景也出现差异化,显然中方要将中朝关系置于更加“正常”的层面上来考虑,而并非要恢复到以往“血盟”状态的特殊国家关系。习领导集体的许多举措都能够看到这种调整的方向。

  朝鲜也在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特点的中朝关系定位。在朝鲜努力推进全方位外交的今天,中朝“血盟”关系部分制约了朝鲜的发展。因此不仅中国在调整,朝鲜也在调整中朝关系。

  双方的调整是相互的,并非一方主动、一方被动,而是互有所需、互相协调。本质上讲,这种调整是中朝关系发展的阵痛期,但双方都有关系向好的意愿,因而这种调整是良性的、是可控的。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朝鲜对华的外交调整充满犹豫和反复,需求在某个时间段表达得更直接。比如这次金正恩在与中国代表团会晤时提到,“朝中关系不是单纯的邻居关系,而是扎根于以鲜血凝成的友好传统的战略关系……传统不要只停留在史书或者教科书,而应以实践来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句话在中方的官方文本中并未出现。显示出中朝对此关系定位的一些微妙不同。

  而中方对朝鲜的需求,更多的是来自安全考虑,特别是核问题。新华社的稿件里,刘当着金正恩的面提到中方对半岛局势的“三个坚持”——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并提到重启六方会谈。

  新华社的稿件这么表述金正恩对此的回应:金正恩表示,朝鲜正在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朝鲜愿继续为改善北南关系、维护半岛局势稳定作出努力,希望有关各方共同努力。

  然而在朝鲜官方通讯社的中文版稿件中,找不到两人的上述对话细节。可见在朝核问题和半岛局势上,中朝也有微妙的立场差异。

  这种差异其实是一种“准结构性矛盾”,一方很难完全满足另一方,以达到外交共振。因而需要冷静看待中朝关系回暖的现实。一旦半岛局势出现严重局面,特别是发射导弹或者核试验,中朝关系转冷可能会在倏忽间出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