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观察:五中全会与“十三五”愿景宏图

十三五规划委委员樊杰:“规划”着重资源环境承载力

  图:樊杰,1961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樊杰主持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研制工作、“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制任务等项目,多次为中央政治局和部委、地方政府授课,是“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新时社网10月27日讯 (记者周琳)“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在接受新时社报专访时表示,区域发展在过去三次五年规划中被提到最高高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作为对外开放和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三五”区域战略核心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樊杰表示,区域战略和规划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内需。通过更为主动的对外开放和加快国内区域一体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本届领导班子发展区域经济的一大战略举措。

  作为三届五年规划委员会的委员,樊杰表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构成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以前的规划都忽略了这种差异性,往往‘一刀切’。‘四大板块’政策单元过大,每个板块内部存在显著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在这次的“十三五”规划中,区域发展和空间布局方面将达到三次规划的最高高度,突出区域差异性。

  樊杰说,不同地域单元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开始部署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赋予了每个县一个功能。樊杰表示,“十三五”如何有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国土空间、增加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抓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考量

  樊杰告诉新时社报,区域发展的差异首先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同时,应该越来越强调与自然生态协调。樊杰强调,中国有2/3以上国土一旦破坏是难以修复的。所以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樊杰说,“十三五”规划还应该更注重约束性,最后能进行监测评估。一个手段是产业负面清单,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哪些产业是不适合生态条件的,国家通过负面清单,一票否定。第二个是红线管理,不该占的区域,不该占的资源都保护起来,包括生态、水、土地等。第三个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管理,比如在未来每年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可作为下一步对超载地区制定限制性政策的依据。

        体制改革将激活京津冀合作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告诉新时社报,中关村概念提出后,北京试图向高新技术产业城市转型,结构目标调整是正确的,但是“纳新不吐故”仍是问题。以前的政策大多是在做加法,整体产业结构虽然提升了一部分,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工业过重。

  樊杰认为,体制改革是京津冀最关键的一步。要想建立体制机制合作,需要在产业合作上逐步改变梯级扩散,不能总把北京不要的给别人,而是需要更多的横向合作,使大家能够在产业中突出地方特色。比如在秦皇岛建立海洋教育科研和产业化基地、在保定建立光伏产学研基地,在此基础上共同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体系。此外,环北京有两百万左右的相对贫困人口,如何在这些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方式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樊杰还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改革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而可以在这些区域选择小的示范先行试点,待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相关链接:

        专访胡鞍钢:“十三五”重点续推三大战略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