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 >> 市场震动 上月券商佣金收入225亿环比降19%

李亦非:人生就是在输赢中荡漾

  李亦非:人生就是在输赢中荡漾

  时代周报记者 杨静 发自上海

  一场针对证券市场的整肃,一次关于“恶意做空”的调查,一条由彭博社发出的消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女性精英职场榜样,一夜间,差点跌落神坛。

  8月的最后一天,风暴来临,英仕曼集团(Man Group以下简称“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躺枪”:“被中国警方带走协助调查,调查与近期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相关”,彭博社援引不具名人士消息指出。

  彼时,中信证券和《财经》杂志记者疑涉联手“做空中国A股”事件,仍在继续发酵。“股奸”、“搜刮普通投资者血汗钱”指责铺天盖地而来,李亦非陷入道德审判。

  舆论几乎倒地讨伐李亦非,但也有人支持李亦非。“也许不过几天,女主角就会淡出调查者视线,她也不过是被朋友圈拉下水的无辜者。”一位接近李亦非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感慨。

  连续多日里,李亦非微博的最后更新时间落在7月1日,另据媒体报道,其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微信发布时间为8月22日,而她本人的电话处于关机状态。充当发言人的为李亦非的先生—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给不同媒体前后不统一的回应。“这几天(李亦非)是在参加一场由多部门牵头的、高度机密且专业的会议。”但9月1日晚间,汪潮涌又称李亦非在伦敦开会。当日不久,他对另一家媒体的回应则是,“昨日与太太通过电话,电话关机,可能因她要参加重要的内部会议,不方便开机”。

  在舆论的推动下,一切开始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逐渐展开。到底李亦非是不是参与做空的幕后黑手,英仕曼和中信证券是否存在相关利益输送等问题都成为了巨大的悬念。

  9月6日晚间,失联多日后,李亦非终于现身。她接受《财新》电话采访,否认被中国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并称上周在开完一个行业会后参加了“辟谷”(一种道家养生方式)。“因为辟谷要求关闭手机,联系不上才闹得沸沸扬扬。”李亦非说。

  悬念戛然而止。但李亦非知名度已然骤升。

  中信系的纠葛

  其实这之前,李亦非的人生也从不缺乏光环和关注。

  四年前,从传媒业跨界履新彼时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更是被认为是已经47岁李亦非的“人生巅峰”。

  在见诸报端的多张照片中,她的形象阳光正面。在今年3月中国私募基金年会上见过李亦非的国金证券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描述道,“她思维敏捷,语调温柔且坚定精辟,且有洞察力,很有个人魅力”。

  李亦非曾豪言,“没有挑战的人生是无聊而寂寞的”,在男性荷尔蒙膨胀的对冲基金领域,她也习惯用硬朗和坚强来自我包裹。

  值得一提的是,李亦非进入英仕曼的同时,也是这家公司在亚洲部署精干力量开发区域市场的阶段。

  彼时就有观点认为,对冲基金大量进入中国,为国内带来更丰富的金融衍生品及投资经验,同时也会在短期内因多种做空工具的应用或加大A股市场的震荡。

  今年2月2日,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QDLP)基金的募集,当中QDLP基金的投资者包括中信证券、工商银行。而首批获准QDLP试点资格的6家境外对冲基金公司中,英仕曼可能与近期股市大幅波动有关的城堡投资(Citadel)一样,背后亦有中信证券的身影若隐若现。

  作为中国第一大券商,中信证券有着“红色资本家”的渊源,在金融界享有“中国版高盛”之称,更为惹眼的是,它还是这次国家救市运动的先锋,券商同业会议召集人,国家队买卖下单执行人。8月25日,中信高管曝出被带走后,引起舆论的一阵哗然。而李亦非及其供职的英仕曼集团与深陷风波的中信证券此前有过多次交集。

  按照中信证券官网所披露的“中信证券宏量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销售公告”,该产品的投资顾问正是英仕曼。此外,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三个合伙人中包括中信信托,而中信信托和中信证券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公司。

  而令时代周报记者感到蹊跷的是,按照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的英仕曼上海经营场所已经空置。

  上海市黄浦区延安东路222号外滩中心的1823室为英仕曼登记地。与外滩中心的华丽相比,这里的英仕曼格外不起眼。透过玻璃花纹的间隙,目测20平方米不到的地方由五张办公桌分割成两块区域,每个区域各摆设了一台台式电脑和一部电话。

  9月3日,时代周报记者发现这里的办公设备少得出奇,五把椅子、五个保险柜、一个柜子、一台打印机、一个立地盆栽、两本笔记本和两个干净的垃圾桶,并不使得这方天地有拥挤感。这里,朝东的一面窗直面陆家嘴;另一面涂成红颜色的墙壁上挂着北京天坛的装饰画,唯一与之呼应的是桌子上三个同样的红色系杯子。整个办公室了无生机。据当天同一楼层的一其他公司加班人士叙述,“这间房没怎么见过有人办公”。

  卸不掉的光环

  现在,李亦非在今年4月出席的第七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或许是她在国内最近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开亮相。

  地点在北京玫瑰里,身着红色外套、黑色裙子的她和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女性意识觉醒之后”的对话后呼吁,“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然后再考虑做一个女人,没有了束缚,才是真正自由”。

  这是她一贯的风格,事实上,那天作为主持人的她向李银河抛出了不少大尺度的问题,比如“女性企业家把自己变成一个小俱乐部,互相之间抱团取暖本身是一种自我贬低?”“中国的婚姻有没有可能实现个性化定制”等。她甚至大胆地问当天出席活动的任志强,“任总,你的老婆是抢来的吗?”

  伴随着事件的进行,李亦非堪称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也放到了镁光灯下。

  1964年出生于北京,李亦非的父亲是天文学家,母亲是数学老师,从小就被父亲灌输独立和坚强意识。1977年,只有13岁的李亦非已经获得了全国武术青少年组冠军。

  她曾回忆,年少时期高强度高压力的训练,使得她在2008年得到了全球领先资产管理公司GLG(Gerson Lehrman Group)创始人马克·杰尔森抛出的橄榄枝,“他(马克·杰尔森)是特种兵出身,我们在午餐的时候,产生了高度的共鸣。”这是李亦非可以翻查到的职业生涯中与金融行业相关的最早任职。而这之前,她从事的行业跟金融并无半点交集。

  198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后,李亦非怀揣30美元赴美国闯荡。因为一个越洋电话会花掉一个月的生活费,她一年没有跟家里通过电话。据其回忆,在纽约实习时,只有23岁的她要打四份工维持生计,白天在联合国实习,晚上去武术馆,周六、日教外国移民英文,晚上还在餐馆打工。而她在美国的居住地为一间租的15平米的阁楼。

  成名后的李亦非曾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刻苦。

  “我觉得我特别刻苦,这种刻苦不是一种体力上的刻苦,再有我觉得我很focus,很聚焦。我不是散发性的,我要做一件事情我会一直做,就像钉子一样一直要拧到头,把它拧到底,把这个事情做实,英文它叫Closer,就是把这个门最终要关上,或者最终要打开,就是不能老是在那推不开,或者是老关不上,这种感觉是不舒服的。”她说道。

  在这股劲的推动下,李亦非的人生沸点不断升高:获得Baylor University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后,1987年进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公共信息部担任主播;三年后的1990年,任职于纽约市专业律师事务所负责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工作;1994年,履新为美国博雅公关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1999年,任职美国维亚康姆公司,出任MTV音乐电视频道的中国区总裁。

  她曾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为由一次次“巨变”组成。接近李亦非的人士则认为是“内心的不满足和自我高要求促成了她择业的转变”。

  据该人士回忆,李亦非曾向其吐槽过,当思维和身心都陷入舒适地带时,求知欲和好奇心也随之怠慢,人也心生懒惰,“这是最要不得的。”为了使自己保持谦卑与升华,李亦非选择了其口中“充满挑战性”的对冲基金。

  输赢中的荡漾

  当然,一个光鲜的跨国公司女CEO还得有个更为闪光的丈夫在背后吸引眼球并帮她照亮前进的道路。这点上,李亦非有优势。

  李亦非总结女性得到财富的三种方式为继承、出嫁和自我奋斗。事实上,她三者兼具。当然,在资本的序列中,李亦非是一个“异类”,在她的价值排序中,自我奋斗排在第一。

  她和丈夫汪潮涌的第一次相遇是1991年9月28日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举行国情招待会。两年后,谈了一年多恋爱的两人步入婚姻,当时的华尔街评价为“两个优秀青年的完美结合”。

  这位来自湖北比李亦非小一岁的男人有着更为传奇的经历。22岁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拿到美国罗格斯大学留学奖学金,成为第一批赴美深造的金融人才,尔后进入华尔街。和李亦非一样,彼时的汪潮涌身上只有30美元,但这并不妨碍其在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

  从1987年摩根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的高级经理、1990年升为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1993年起五年的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副总裁、1998年为期一年的国家开发银行投资业务顾问再到1999年创办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汪潮涌的一生跟金融有着扯不开的关系。

  李亦非曾说道,“我人生的轨迹基本上都和汪潮涌有关”。据了解,1999年,李亦非能成为维亚康姆公司的中国区总裁离不开汪潮涌的鼓励。

  这当中,坊间更是有传言,李亦非能在资产管理界“平步青云”亦离不开丈夫的人脉积累。同时,这对伉俪彼此在过去的22年里相辅相成。

  在个人博客中李亦非曾撰文:“人生仔细体味就发现变化与改变的机会无处不在,人们不敢做出改变,往往是恐惧失败。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却因担忧失去而不肯付出。”她庆幸“在少年时就了解到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人生就是在输赢中荡漾。我时常提醒自己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输赢,都在考验着一个人的情商和面对变化的心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