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从珠三角到京津冀 张高丽组长的“城记”

从珠三角到京津冀 张高丽组长的“城记”

  除了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排名第一的副总理以外,张高丽还有个“组长”的头衔——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68岁的张高丽工作节奏相当频密。在部署“一带一路”三天之后,7月24日,他又坐在会议室里主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政知局小编看到,当天各大门户网都发布他在会上提出的要求:防止在北京周边地区盲目高房地产和炒作房价。

  在这样的场合里,他的身份除了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排名第一的副总理以外,还有个“组长”的头衔——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在大多数人眼中,张高丽严肃、低调、不苟言笑。从政以来,他始终肩负繁重的任务。两年前的“两会”上,他刚调任北京不久,有人关心他的工作。张高丽说,十八大以来,他甚至比在天津时还忙,因为除了解熟悉情况外,主要是集中精力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又是中央交给他的重要任务。

  珠三角的“组长”

  老百姓习惯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或者京津冀一体化称为“同城化”。大家都知道这个“同城化”是最高层决策推动的。而直接牵头完成这项重大战略的,却是数十年前出生在“东海边上的小村庄”的苦孩子。

  张高丽家乡在福建晋江东石潘径村,祖辈都是当地贫苦的农民,他的亲兄长现在还在农村,还是农民。出生以后66年里,他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成长、生活。厦门大学毕业后赶上了“文革”,分配到石油部茂名石油公司后勤部总仓库当起重搬运工,搬的水泥每包50公斤。

  1984年,时任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经理张高丽兼任茂名市委副书记,从此开始走上政坛。此后又担任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并于1988年成为广东省副省长。

  1994年,张高丽开始兼任珠三角洲经济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组长,这个头衔和现在的“组长”有着异曲同工的微妙之感。

  “在珠三角如何突破以一市一县为行政区域的传统规划方式的局限性,并革除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社会分工不科学,规划效益不高等弊端,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整个地区的发展,形成综合的整体的优势。由打但冠军变为团体冠军,这是新体制的要求,也是新形势的需要。”

  政知局小编觉得,把20多年前张高丽的这一段话中的“珠三角”换成“京津冀”,好像也是很合适的。

  由南往北的连通发展

  1995年,京九铁路即将建成通车,这条铁路线穿过广东欠发达的东部山区,与珠三角和香港连接,这被张高丽在讲话中称为“百年一遇的机遇”。那次讲话的主题就是“努力建设新世纪的广东经济增长带”。

  1997年,张高丽开始担任深圳市委书记。2001年是他在深圳的最后一年,当年他作了建设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报告。规划中的产业带,西起南山前海片区,东至龙岗葵涌──大鹏片区,一带九片,此外还有一个大学片区和一个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片区。“等于再造一个深圳。”张高丽在报告中说。

  随后,张高丽北上山东,履职当年即提出加快编制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这个城市群包括以青岛、济南为中心城市的8个城市。

  由北京大学打造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围绕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产业带沿线,形成“T”型架构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三核先导”和六大产业集聚区。

  告别山东时摘下眼镜擦眼泪

  张高丽在山东6年,坊间有不少人说这个从深圳来的省委书记把山东搞得“洋气”了不少。“对市政建设有划时代的贡献,从县级市跨入地级市水准”——有省城济南人给了他如此高的评价。这个来自南方的省委书记对北方的省份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2007年3月,张高丽即将离开山东赴任天津市委书记,他在全省领导干部会上发表完告别讲话后泪水夺眶而出,摘下眼镜擦拭泪水。这也是已有媒体报道中,极少有的对张高丽感性一面的报道。

  到任天津第二天,张高丽就来到滨海新区,深入工厂社区港口,详细了解规划建设情况。此后,他亲自担任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组长,几乎每月去一次滨海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此后,他将“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放在天津两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之中。

  那时,国家就已经有了规划,确立了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心,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战略。

  因此,中央或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消息传出之后,有媒体即分析,曾借滨海新区战略带领天津经济走向快车道的张高丽,很可能就是“组长”的不二人选。

  “组长”的战略

  2014年8月,“组长”上任的消息被证实。一个月后,小组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组长”表示,要深化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和“职责”,合理分工,优化配置,并和环渤海地区发展协调衔接。要加快实施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此后“组长”又重申这三个突破点。

  从广东到天津,这位一直担任“组长”的官员,有什么样的组长战略?

  重视规划和产业协同

  在深圳时,张高丽就指出深圳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首先以高起点规划为前提,“制定规划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安排城市组团、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并强调产业带必须有明确分工,合理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和类型,不能杂乱无章。

  一到山东,他就谈城市规划的关键,同样说到坚持高起点规划,“规划的失误和滞后是最大的浪费。是对城市建设的损害,对公共利益的损害。”他指出,城市总体规划要注意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拉开城市建设布局。

  在天津,他强调规划建设好8个产业功能区。发展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

  从交通开始突破

  在提出建设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时,他特别强调加快产业带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加快建设贯穿产业带的高速公路和特区外的轻轨交通系统。

  张高丽在山东曾明确提出,要建设面向日韩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立完善交通物流,重点是建设环海高速公路,加快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改造和扩建青岛、烟台机场”写入《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在滨海新区的布局中,提出了“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轨道、快速路、快速公交”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强调生态保护

  早年在广东担任副省长时,他就曾指出:“城市规划、城镇建设、人口规模、产业选择等等,都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要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深圳,张高丽提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目标,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被之后的历届政府所传承。

  到了山东,张高丽又提出“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美”就包含着生态环境好。在主政天津时期,张高丽在《求是》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天津在加快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和新天津生态城建设。

  据说,张高丽工作起来高标准、高强度,让很多地方干部颇感压力。接下来,京津冀的干部们恐怕更要提起精神了。(资料:新华网、人民网、新时社网

  撰文 | 赵婧姝 编辑 | 郑劭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