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解局:外地官员不断“空降” 晋官何以自处?

解局:外地官员不断“空降” 晋官何以自处?

  文|蔡方华

  前两天看新闻,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但后来被人拆穿,说那只是一个误会。事情是这样的。8月2日,山西省委组织部贴出了一个公示,说是大同市长李俊明“拟任市委书记”,向社会征求意见。但仅仅三天之后,北京平谷区委书记张吉福就走马上任大同市委书记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李俊明公示期未满就被发现有问题了?不应该啊。有媒体人告诉我,山西的那个公示,只是说李俊明“拟任市委书记”,并没说就一定是大同的市委书记。我一想也对,山西还空着好几个市委书记的位置呢。后来我发现,闹误会的还真不止我一个,有的记者还把这个“误会”明明白白地写进了稿子里。语焉不详的公示,还真能误导人。

  外地干部调任山西担任党政主官,已经成了山西政坛的常态。不知道山西人怎么想,反正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多少都有点揪着心。外地人担任省委书记乃至省委常委,这都是正常的,但连市委书记都要从外地调任,这里面的意味就很复杂了。但对于主政山西的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堪称无奈之举。救火队长王儒林在谈到选人用人时就苦恼地说,总不能今天提上来,明天就进去吧。事实上,也的确有人向组织部自荐,但一个月后就“进去”了。在经历了政治塌方之后,选拔干部的确成为山西政坛的一个难题。市委书记的位置不能老空着,山西的政治重建和经济发展也不能一直延宕下去,从外地选拔合适的官员调任,几乎是不二选择。

  伞兵不断驾到,是不是意味着山西本地的官员已经失去了组织的信任呢?这个事情要辩证地看。所谓“辩证地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哪个结论都可以接受。我对比了一下王儒林调任山西和赵克志调任河北的第一场讲话,两个讲话结构相似,但语气却有微妙差异。赵克志说,保持河北大局稳定,是首要的政治任务。王儒林也提到了维护山西的“三个稳定”,但话锋一转,就着重谈起了惩治腐败和反对四风,并且提出了“弊绝风清”这个目标。在一个刚刚塌方的地方要实现弊绝风清,这是个什么劲头、又意味着什么呢?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明白。

  一方面高层直指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问题,另一方面,王儒林又公开表态说,我们始终相信山西大多数干部是好的,所以不会搞政治运动和人人过关。这边厢一次性“双开”了五名厅局级贪官,那边厢源源不断地引入外地优秀干部。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组织上虽然仍然信任山西本地干部,但在提拔任用方面非常谨慎。有的重要位置宁可长期空缺,也绝不贸然任命。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山西本地干部就没有晋升空间了,事实可能刚好相反。比如,六月底山西省委组织部一次性公示了三十多位干部人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人。拟任职务中虽然没有市委书记,却有大量省直正厅、副厅职务。就是那个“拟任市委书记”的李俊明,同样也是山西人。但这些人在任命之前,不仅要面对面接受纪委谈话,还要经历严厉的“六查”。基本上,就是拿最细密的筛子过上好几遍。但若非如此,又怎能做到弊绝风清?

  山西塌方式腐败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也形成了彷徨无计的官情民意。怎样尽快让山西政坛恢复正常运作,怎么拯救山西下滑的经济增长,这些课题虽然严峻,但也还是浅表层的。更重要的课题,大概还是怎么收拾人心。我也曾风闻,有的伞兵空降山西之后,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整顿措施,引起了当地人的不适。但如果伞兵也被迫“融入”山西的政治文化氛围,而不能做到有所作为,那不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晋人治晋”?清明的风气究竟该从哪里吹来,又该怎么吹入人心呢?让山西从舒适的沦陷过渡到痛苦的再造,这毫无疑问是一场重要的政治实验。如果它能够成功,将会为国家治理转型提供良好的借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