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2003年辞官下海。他曾坦诚地对记者说:“自己辞官和当时温州市换届中未能当上市长是有直接的关系。” 资料图。
前几天,岛叔的朋友圈被湖南娄底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向群(副厅)辞职下海的消息刷屏。今天,湖南长沙又爆出“70后”的岳麓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立辞职的消息。这些辞职的官员以处级官员居多,也有部分厅局级,多是年富力强、业务突出,却在“大有前途”的时候,选择了离职下海。
不可思议?
最近几年跟公务员朋友吃饭,话题总时不时会扯到待遇、前途问题。待遇低、干活累、前途暗淡等各类吐槽,某某部门每年多少人辞职,某某下海了,年薪翻了好几倍等等消息,都是饭局中常见的话题。
脸红耳热,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喟“怀才不遇”,抱怨体制不公。但次日清醒后,大部分人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或者在办公室枯坐一天,无所事事,或者为一堆文件的修修改改,疲于奔命。
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naive,你怎能放心得下。
挂冠
在中国的语汇中,官员辞职,有个非常生动的表达,叫“挂冠”。
晋代的陶渊明生性不喜拘束,对官场那套应酬礼仪烦心不已,所以在某个清晨收拾了官帽、官服,挂在梁上,跑回了老家,辞职理由就叫“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时代还有个叫张翰的文学家,在洛阳为官,一年秋天,突然嘴馋,想吃老家莼菜羹和鲈鱼的美味,也辞职不干了,留下了个典故,叫“莼鲈之思”。
当然,要知道陶渊明虽然天天在文章里喊穷,毕竟也是名门之后,时不时透露家里既有仆人又有田产。张翰更不用说,老爹就是三国东吴的大鸿胪张俨,典型的“官二代”。他们想去“看看世界”,当然没有后顾之忧。
在古代,官员“挂冠”多是美谈。但最近几年,媒体上关于公务员辞职下海的报道越来越多,个中原因,恐怕也是甘苦自知。
有人说,这是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21世纪初以后的第四波公务员下海潮。理由么,无非就是十八大以来,对官员的管束越来越严,工资低,油水少,官不聊生,当然是“良禽择木而栖”了。
这个逻辑看起来非常完美,顺便还黑了一把体制内的官员。不过,事实比这复杂得多。
如果你是个刚工作没几年的小公务员,不喜欢这个工作环境,不满意薪酬而辞职,这是正常的工作调换。如果你是单身、工作资历浅,跳槽更没多少压力。如果你已经退休,被企业返聘为顾问,借助你的人脉关系为企业拓展资源,这种“下海”只是双脚泡在海里,发挥余热,还拿名誉性的高工资,这也没有多少选择困难。
但岛叔的这些公务员朋友,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出身,赶上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多是家里独子,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自然是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荣耀所系。而且到了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里也算业务中坚,有个一官半职。虽然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但辞职的成本还是会掂量掂量。有心没胆,也是有心无力。
顾虑
辞职,当然是正常不过的人力市场行为。但一碰上“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话题,辞职就不是那么痛快了。
岛叔有朋友决定从体制内跳槽后,他的父母就一直极力阻挠。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体制内工作就是“铁饭碗”,更是家庭甚至家族的荣耀。如果你在党政机关工作,父母天然就觉得你“当官”了,将来一定是光宗耀祖,荫庇一方,尤其对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来说,这也是改变命运和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你在体制内的工作,还是家庭甚至家族的未来。
这种因期待而生的压力,很多人执拗不过。
另外,如辞职下海带来的交际圈资源改变,摆平事儿的能力可能缩水,也是很多人不得不考虑的成本。毕竟在中国,“官本位”是现实,也是人心。
而在现实中,“体制内”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外人想象得这么美好。
可以举个例子。不久前,《人民论坛》杂志就“谁是改革促进派”的话题,做了个问卷调查,在来自体制内8000多份收回的问卷中,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比例不到40%”。这个比例如果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显然过低。上面喊破嗓子,下面纹丝不动。中央政策往往碰到旧有体制的“软钉子”。因为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体制的惰性。
而这不到40%的想谋事的干部,又普遍有十个顾虑。
“枪打出头鸟”、“干多干少一个样”、“好好先生”等等,这都是现有体制的痼疾,也是很多想改革又有能力改革的中青年干部的碰到的现实困境。所以,有些人随波逐流,有些人待机守时,有些人破釜沉舟。
人才
选择主动离开体制的人,肯定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们当然不能说所有的“下海”的人都一定是商界人才。辞职下海的官员,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也不少。但他们至少具备改革者应具有的基本心态——改变。
这也是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很难得的心态。
所以,有人担心,这么多官员下海,体制内精英都流失了,这样下来,“朝中无人”了啊。从现实看,近些年一些政府出台的各类奇葩政策,还有应对危机的各类进退失据,的确让人感到现实的森森寒意。
但事实上,体制内并不缺乏人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使社会阶层得以流动,拔擢了很多人才进入体制。这个考试选材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可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执掌国家权力。这也是中国贤能政治的最重要制度基础。
制度和人才的关系,可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迷信制度论的人,往往认为好的制度,能够让平庸的人也能顺利统治国家。这都是“书生之论”。优秀人才创造制度、维持制度,好的制度也会塑造人才、培养人才。制度和人才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古人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好的人才制度应该如此。
但岛叔的这些朋友碰到的困境,很大程度因为现有制度的不完善。
比如,晋升标准不透明,拉选票、搞猫腻,不唯能力唯关系。职级晋升难上加难,到了一定年龄还会遇到“天花板”,没出路,没动力。又比如,好干部评价不公正,默默干活的,不如削尖脑袋会钻营的。想干事没空间,上司一手遮天,官大一级压死人。更实际的问题是,工资低,待遇低,老家人看得表面风光,苦哈哈的日子也只有自己知道。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给优秀人才另一个出路。这就形成了商界和政界竞争优秀人才的局面。相比于商界的竞争机制和巨大的财富诱惑,如果政界的体制无法维持让优秀人才得以施展抱负的平台空间,和相应较为体面的收入与社会地位,那体制内人才的流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然,人才的流动应该是自由的,从政还是经商,都要尊重个人的选择。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无论是推动社会进步、政治改革,我们都要在体制内凝聚一批“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改革促进派”。怎样改革制度,让能者上,庸者下,甚至出局,留住这些改革人才?这才是官员辞职下海现象背后的真问题。
文/独孤九段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