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慰安妇(老者)
▲马英九与吴秀菁对谈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熄。”因为这句来自《圣经》的话,导演吴秀菁将这部讲述台湾慰安妇身心重建历程的纪录片,命名为《芦苇之歌》。拍好后历经三年辗转,这部纪录片近期才终于筹到足够的钱,在台湾各大院线上映。其实,这是一部在拍摄和剪辑上都拒绝“剧情化”的作品,没有控诉,也不煽情。但它令马英九数度哽咽,也赢得台湾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热情鼓励。在当下台湾“反课纲”甚嚣尘上、慰安妇不断被质疑是自愿而非被迫的社会氛围中,《芦苇之歌》的上映有着多重意义和价值。对吴秀菁来说,《芦苇之歌》所纪录和呈现的全部内容,就代表了她对慰安妇问题的态度和主张。
人物名片
吴秀菁: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助理教授,纪录片《芦苇之歌》导演。
谈拍摄主题 比起控诉,她们更需疗愈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芦苇之歌》是您的第几部导演作品?拍一部关于台湾慰安妇纪录片的想法,最早是何时提出来的?
吴秀菁(以下简称“吴”):我之前有十几部作品,拍过关于作家和死刑犯的纪录片。2011年,台湾妇女救援基金会找到我,希望能够拍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当时据说全台湾只剩下14名台籍慰安妇,她们的平均年龄已经87岁,每年都会有阿嬷去世。基金会希望我能纪录她们的晚年,我看过这些阿嬷的资料后,就决定接下这部片子。
[1] [2] 下一页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