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起草、审议、通过,国内首部华侨权益保护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于7月正式施行。广东、福建等地的相关条例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如今,随着国内华侨综合性权益保护的立法空白逐渐被填补,归国侨胞们将因此享受更为合理的待遇,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会。
各地法规陆续出台
7月1日,《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的第一天,美国华侨李涛就接到南京市侨办工作人员的告知电话。“我非常高兴,这正是我们华侨最迫切需要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李涛兴奋地告诉记者,对于这部保护华侨权益的法规,他期待已久。
记者从南京市侨办获悉,作为我国首部以“华侨权益保护”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共24条,重点对在宁华侨在经济、社保、教育、卫生、财产、投资创业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做出规定。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选择回国发展,并发挥了独特而突出的作用。在南京,华侨就已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的生力军。据介绍,南京市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中的90%都具有“侨”的身份。
如何保障这些侨胞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回国之后能够更好地生活与发展,逐渐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热点话题。推进华侨权益保护立法,也被陆续提上各地政府的议程表。
不仅是南京,在广东、福建等国内几大侨乡省份,“立法护侨”的工作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
早在2011年,广东就启动了《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并多次就条例草案举办专家咨询座谈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望在今年完成立法并出台。
6月中旬,福建省政府法制办也召集省人大、省侨办、省侨联等多个部门代表及法学专家学者,对已经成稿的《福建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进行论证。
侨胞难题逐一解决
各地有关华侨权益保护立法的逐步推进,带给侨胞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如果南京出台的这个条例能够得到切实的落实,将使我们侨胞回国发展更加顺畅。”李涛告诉记者,对于像他这样10多年前出国、如今又回国发展的华侨来说,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他们只有中国护照却没有中国户籍与身份证,身份证明问题成为他们回国后时常面临的困扰。
“小到酒店住宿、车站购票,大到工商登记、银行开户,很多地方仅有中国护照是行不通的,总是需要我们大费周折去证明身份,非常麻烦。”李涛无奈地说,一些华侨因此甚至不得不改变国籍。
而如今,这样的苦恼终于将成为过去式。根据《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第7条规定,华侨在当地办理金融、教育、医疗、投资创业、住宿登记等多项事务时,所持有的中国护照为其有效身份证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认可。
“这为我们这些拿中国护照的华侨的生活和工作都开了绿灯,让我们能够更加放心地回国发展。”李涛说。
除了身份认定问题,华侨普遍关心的子女求学、投资创业、社会保险等问题都是各地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中的重要内容。
“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的出台将对华侨在当地的生活工作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将吸引更多的华侨回国发展。”美国归侨王继平多年前回到南京,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看着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从当初侨胞的提议呼吁到如今成文出台,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制定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时,还有一条重要的标尺:平等。条例保护的是华侨作为中国公民依法享有的国民待遇,并不谋求超国民待遇。
“对于我们华侨尤其是回国创业的侨商来说,我们更希望通过技术、质量、价格等商业因素与国内企业公平竞争,而不是因为华侨的身份而得到特殊的照顾。”在王继平看来,这种基于平等的权益保护将更有利于侨胞在国内的持久发展。
保护权益多方行动
“我们希望南京的条例出台后,能够起到一个较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大家反响不错,盼望能再依此出台一个国家性的相关条例。毕竟,我们的事业不止在南京,还常常穿梭于全国各地。”李涛说出的正是广大侨胞对于自身权益维护的迫切心声。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也曾表示,“维护侨胞正当合法权益、保障和改善侨界民生”是2015年全国侨办系统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
如今,除了地方性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各地政府尤其是侨务部门,也为保护当地侨胞权益出了不少招儿。
“南京市侨办、侨联都成立了侨商企业协会,经常组织当地侨企开会交流,大家不仅可以借此寻找相互合作的机会,还能及时向侨办、侨联反映问题,小到子女上学、家属找工作,大到企业贷款、审批手续等,都可以得到侨务部门的大力支持。”王继平说,这让他们回国发展更加踏实、安心。
而在广东,当地政府此前也曾出台多项政策维护当地侨胞的权益。“我们还成立了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接访当地华侨华人以及归侨侨眷的投诉。还有一个涉侨法律顾问团,平时侨胞遇到纠纷,都可以请顾问团为他们提供辩护或是寻找依据。”广东省侨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侨胞通过信访以及律师顾问团反映的问题与需求,也成为制定《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的重要参考。
如今,多方行动,共同努力,华侨权益的维护将不再是难题。(严 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