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政府(行政副中心所在地)的宣传标语
新时社香港发展研究院观察员 肖松鹤
7月11日可以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大日子。首先,在10、11日两天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这份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蓝图和纲领性文件,在之前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多方审议后,最终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北京市党政领导班子的审议。
其次,11日晚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北京市积极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优化调整城市布局,发挥首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其中特别提到,未来北京市将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这意味着通州副中心概念在经过本轮近一个月的舆论造势后,终于尘埃落定,得到正名。
正如3月底《“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发布之前媒体舆论的长期造势,早在6月13日,就有香港媒体爆料称,北京市政府将东迁至通州区潞城镇,这让有关通州和京津冀一体化的舆论开始炸锅。新时社香港发展研究院在慧科新闻检索发现,2015年1月到5月,包含“通州、京津冀”的媒体报道有434条,而6月至今仅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有218条。
其实在香港媒体透露消息之前,关于北京市政府迁址通州的传闻早就在坊间传开。2015年5月27日,有媒体就报道称,有开发商借这一传闻炒作房价。报道还说,“北京市政府搬迁之说,在多次传言之后,一直无法落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州目前尚无力承担副中心职能”,并引用专家的话说明。然而一个多月之后,通州打造行政副中心已经不是“会不会”,而是开始讨论“怎么办”,真可谓形势比人强。
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他还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自觉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全会又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根据舆论与实际不难判断,以上这些说法得到实践的最佳突破口,除了通州区外别无二地。通州西边与北京市经济第一区朝阳区、正东与廊坊北三县、东南与天津市武清区分别接壤;西南与正在建设的首都第二机场的大兴区毗邻,甚至正南还有一小段和廊坊市区相接;全区900平方公里都是平原,适合全面综合的建设;大运河贯穿全区,生态环境优良。可以说,通州集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乎所有积极因素,成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北京六环周边不会仅有通州一个副中心,但通州的崛起会对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最全面的经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