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2015年过半中国政经走势如何?

2015年过半中国政经走势如何?

  七月的尾巴,转眼就能抓住。比入伏更火热的,是经济话题。毫无疑问,经济是国内政治格局的重要一环。时处十二五规划末期,如何谋划十三五规划,更是重中之重。

  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便是为此。而在此前一个月左右,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召开了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虽然在通稿中,是以“座谈会”的形势出现的,但实质上,这次座谈会也是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只不过,前者立足于下半年,后者立足于十三五规划。

  两者,一谈近期经济形势,一论长期经济走势。合而观之,便是对政经格局的一个重要界定。

  小格局方面,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点是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从李克强的讲话来看,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是“缓中趋稳”。这种提法,已经不是去年一直就有的“稳中有进”了。一词之别,足以说明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比去年还大。而李克强在对各个省长提要求时,连续强调要“卯足干劲”“不甘人后”“积极主动作为”,说明从督查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改革的落实,离中央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判断,从中央层面而言,经济属于“缓中趋稳”;而从地方层面而言,走势分化,落实得快的省份,渐趋明朗,落实得慢的,有可能陷入经济转型泥沼。

  第二点是十三五规划。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从领导层的研判来看,未来的增长动力,来自三个地方:其一,产业的升级,会引发集约化、信息化发展浪潮,经济将由依靠资源消耗,转为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提高;其二,个体经济体的重新发现,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就是生产从工业化大生产走向个体,利用“互联网+”,将个体也塑造成一个小型工厂;其三,产业和资本的输出,也就是“走出去”,落后产能在国内属于落后,在国外则属于先进,过剩产能同样如此。十三五规划,作为管未来5年的经济规划,必然要将这三个问题纳入其中。

  有小格局,相应,便有大格局。

  习近平在年中重要时节,召开座谈会,研判经济走势,谋划十三五规划,一个清晰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呼之欲出,即,增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事实上,早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过党要领导经济工作。习近平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更是例证。这就是为什么,此前习近平要接连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正是因为党对经济工作的要增强,不能出现误判和本领恐慌。

  不仅如此。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增强,只是政经走向的一个表现。

  在党建和纪律方面,有主体责任之说。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个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难题:党政究竟合一,还是分离?曾经我们一度探索过党政分离的可行性,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让党内看到党政分离并不可行。随之,党政合一逐渐成为主流。问题恰恰出现在党政合一本身。一旦党政合一,则很容易出现以党代政的局面,从而让政口显得多余,甚至陷入瘫痪。这在历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

  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执政,一个相对可行的思路逐渐成型:党政合一继续加强,但为避免以党代政,而出现了内部的权力制衡体制,即党拥有决策权,而政拥有执行权,监督权则属于权力机构——全国人大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决策权就是“党管经济”“党管纪律”,党要负起决策责任;但又不是一肩挑,而是由政口负责具体的执行,党口和政口要有明确的界线,否则就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当然,这不仅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启示。十八大以来,周永康、薄熙来、苏荣等众多党内高级领导干部落马,原因除了个人的腐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制度设计上,作为党委一把手的高级领导干部,既有决策权,又有执行权,且不受监督。

  在监督方面,习近平在执政思路上,上了两把保险。第一把保险是党内监督,也就是中央纪委,这是对党政干部管好自己的手,最好的震慑。第二把保险是人大监督。不仅要求推进全口径预算,还赋予人大以法治的利器。可以说,有了法治的执政思路,人大被重新激活,监督权就有了实质性的依托。

  党政合一加强、内部相互监督制衡,这将成为塑造未来政经走向的“双引擎”。这是大格局。(文/辰靖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