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 >> 观察:中国邀请安倍9月来华 释放什么信号?

观察:中国邀请安倍9月来华 释放什么信号?

\

  文|木春山

  中国方面通过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之口,首次公开明确表示,邀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参加9月3日的抗战阅兵式。这一表态中透露着别样的外交讯息。相信未来两个月,中日之间的信使往来将成为近期国际关系的重要看点。

  几次表态说明什么?

  早在几个月前,围绕中国是否邀请日本领导人来华参加抗战胜利日阅兵的猜测就一直不断。中国官方虽没有明确,但也没有否认。

  3月8日的两会期间,王毅举行记者会,日本NHK记者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了这个问题。王毅的回答是,“我们会向所有的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发出邀请,不管是谁,只要诚心来,我们都欢迎。”这是中方首次暗示安倍在满足中国一定条件下,可以来华参加相关纪念活动。

  半个月后的3月2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又有日本媒体向发言人华春莹问到此消息,华的回答重申“中方已向所有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发出邀请。”当被追问是否包括安倍时,华反问:“你认为日本和二次大战或者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关系还是没有关系?”这等于再次间接证实了,中国将邀请安倍参加相关活动。

  以上表态明白无误地显示,中方从定下此活动外事规格开始,就把日本包括在邀请名单中。之所以没有公开表达邀请安倍访华,最大的可能是没有必要将安倍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分开看待,以至于给人一种阅兵式是针对日本的感觉。此前日本已有舆论认为中方的活动主要是“冲着”日本来的,显然对此中国有明确认知。

  4月凤凰卫视采访中日友协会长唐家璇,他的表态能代表中国官方的基本看法。唐明白无误地表示,“我们是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完全是公开的,而且是很有透明度的,开放式的来搞这个纪念活动,所以那些揣测、臆测、甚至有意识的制造的一些舆论,完全是没有必要的……现在日本有人就觉得中国今年要搞阅兵式,这是针对日本的如何如何,这更是荒唐。”

  这次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公开透露习近平邀请安倍来华参加活动,是中国官方首次明确此事,自然带有一定的指标意义。

  按照中国的外交惯例和发布风格,如果不确定的外事行程,一般不会明确发布消息;没有议定的日程,通常会模糊处理。比如按照此前外交部发言人的说法来婉转回答。而一旦双方沟通有进展,特别是通过外交部副部长之口传递出的信息,这说明双方正在向着现实的目标迈进。

  中国要传递什么信号?

  正如此前唐家璇所言,在抗战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的筹备上,中方的基本立场是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因而邀请安倍参加活动,本质上中方是希望安倍能在对历史有担当的基础上,与中国和平共处。这种想法符合2年来中国对日外交思路以及习近平发展对日关系的政治脉络。

  2014年11月北京APEC上,习近平与安倍举行了首次“习安会”,习近平主要强调中日关系困难的日方责任,着眼当下;

  2015年4月雅加达“新万隆会议”上,“习安会”第二次上演。习的表态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比如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强调对国际社会“共同”做贡献、两国领导人要承担应尽的“责任”。这些表态是上次“习安会”上没有或弱化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发展对日关系的期待。

  如果安倍如约今年9月来华,习近平与其进行的第三次“习安会”,毫无疑问,将继续为走上正轨的中日关系添砖加瓦。

  由此,安倍也将成为习近平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少有的、且频繁会晤的外国领导人之一:除了“老朋友”普京之外,习近平不到一年时间见的最多的外国领导人就是安倍,频次甚至超过了见美国总统奥巴马——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而这确是事实。单从这点上来说,就能看出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

  那种认为花费巨资、兴师动众举办如此长时间、高规格的纪念活动,仅仅为了刺激日本的猜测和分析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也小看了习近平外交风格和中国的外交格局。

  邀请安倍来华参加抗战系列纪念活动,是符合外交礼仪和利益的,体现了中国对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自信,也自然表达了对中日关系未来的自信。这就如同俄罗斯邀请德国领导人参加阅兵式、英法邀请德国领导人共同纪念诺曼底登陆一样,是从宏大历史叙事着眼的大事件,是中国近百年来少有的重大外事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它标志着中国外交风格的一种成功转圜。

  当然,中方的纪念活动在传递出去的信息上,肯定有对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警告,毕竟中国的半部近代史就是抗日战争的历史。历史已定,不容抹杀。但系列活动是把日本政府与二战时的军国主义相区分的;是把一小撮右翼势力和日本普通民众相区分的。中国邀请安倍来华,并不是为了寻求虐待式的报复快感,而是体现不再拘泥受害者心态,以和解的眼光去看世界的雄心。这种雄心不光展示给安倍,同样展示给整个国际社会。

  安倍到底会不会来?

  以上所言,只是中方善意的出发点。日本如何看,那只能由日方去做出判断。因而安倍来华与否,显然要从国内外两个因素考虑,看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和日本的外交关系虽然已经走出低谷,但双方的隔阂依然存在。特别是中方对日本各界在历史问题认知态度上始终抱有疑虑;日本也对中国军事活动的增强持有很强的戒心。

  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相关活动,就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举行的。特别是阅兵式,肯定会让日本媒体和分析家解读出别样的意味。因而,在安倍是否出席的问题上,日本政府的态度反反复复也就不足为奇。

  日本新闻网在今年3月曾引述“日本政府关系人士”透露的消息说,安倍已经接到了中方的邀请,但是基本上决定不会到北京参加这一活动。而在程国平表态之后,同样是这家媒体在7月11日引述“日本政府关系人士”的最新消息,称安倍可能会在今年9月初访问中国,并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活动。

  如果这位“日本政府关系人士”所言属实,那最大的可能就是中日之间的沟通起了作用,彼此的误解有可能在交流中得以化解。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方明确透露邀请安倍来华的消息背后,其实是中日间密集的外交运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安倍9月来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问题在于,他是9月3日来华参加阅兵式等纪念活动,还是避免这个日子,在9月3日前后访华?

  日本媒体已经注意到,安倍政府内部放出了一些风声,那就是二战中势不两立、但如今已然和解的德国和俄罗斯的交往范式值得参考。

  俄罗斯在5月9日举行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并没有现身红场列宁墓上。相反,她是在阅兵式完成后的第二天,即5月10日抵达莫斯科,开始访问俄罗斯,并向苏军烈士墓献花。

  默克尔不出席阅兵式是因为西方对俄罗斯集体制裁,两国关系陷入低谷;中日关系虽然与此不同,但日方秉承这一先例也不是没有可能——一个原因是普京在9月3日肯定会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就使得西方领导人很难与普京同台,这显然也是身为G7成员的日本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安倍是否来华肯定也与中日政治气氛有关。8月安倍将发表战后70年的“安倍谈话”,如果这一谈话对历史问题、侵略问题、慰安妇问题轻描淡写,这就会给他来华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在中国人对日情绪化的大背景下,安倍来华自然也不符合他的最大政治利益。因而“安倍谈话”的内容,可能是安倍何时来华的最大变数之一。

  几天后,日本“国安会”一把手,也是安倍外交智囊的谷内正太郎将访华。他肩负着讨论安倍来华相关事宜的使命。2014年安倍出席北京APEC前,就是这位资深外交家来华踩点铺路。因而在安倍访华的问题上,关注“谷内表态”或许与关注“安倍谈话”,同等重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