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侨务动态 >> 陈义红博士:以侨为桥 带动新侨人士创业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华裔可有大作为

  新时社北京5月30日电(郝爽)“华裔青年要为‘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贡献力量,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便是创新的文化。”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副总裁和全球投资经理邹昊在接受新时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已于29日圆满落幕,期间共有来自五大洲8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华裔杰出青年代表汇聚北京,共同探讨中国发展创新之路。

  邹昊认为,要想为“中国创造”献力,华裔青年应该多回到中国看一看。他此行参观了中关村华创园及软件园,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关村对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其基础设施完全不亚于硅谷。”

  针对部分人才放弃创新型小公司转而进入国际型大公司的现象,邹昊认为这对于“中国创造”的实现不利。“想要尽快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就必须塑造起华裔高尖端科技人才的创业创新热情。”

  “由于创新需要众多投入和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将先进技术与人才带入中国能使‘中国创造’的形成更加快捷。”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未来的展望,美国华夏学人协会国庆基金会董事陆晶认为,华裔青年发现良好的项目及技术,应与中国国内相关领域企业与人才对接、合作,将中国创新水平、设计制造水平提升上去。

  在新加坡从事数字传媒及社交媒体的新加坡中国商会青年团理事李晓君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部分科技已经比世界很多地方都领先。

  他说,以微信为例,它几乎将其他国际同类产品的功能融合到一个手机应用中,是非常创新的科技工具。在很多国家,微信相当流行,而当大家了解到它是中国的品牌时,震惊于中国的科技含量可以做到如此之高,甚至比美国很多应用软件做得更好。

  “很久之前,中国总是把其他国家的电子科技复制过来,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科技公司,构建了精彩实用的创新模式。如今,中国在崛起,很多外国企业也在学习中国的科技。”李晓君建议华裔青年将自己所接触的先进理念与科技交流汇聚,为“中国创造”注入“智慧源泉”。

  荷兰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助理朱授恩指出,“制造”与“创造”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任何国家都会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两者结合也并不紧密。因此,中国甚至可以通过良好结合两者关系来超越欧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今,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博士毕业人数甚至超越美国。对此,朱授恩认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及海外人才资源是“中国创造”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华裔青年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建议中国政府将优秀华裔创新青年引入中国的工作,给予创新人才更多柔性空间,加强华裔创新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性的“华裔智库”,共同构建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