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留学特快 >> 美工程院院士陈刚:中国大学可借鉴MIT创新模式

美工程院院士陈刚:中国大学可借鉴MIT创新模式

  “科学之路经常是别人没有走过的寂寞之路,但科学人的生活却可以丰富多彩。”麻省理工学院(MIT)首位华裔机械系主任陈刚博士(Gang Chen)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说。

  陈刚说,他的很多同事热爱运动和旅游,有的甚至还是铁人三项选手。说这番话时,他身着褐色休闲西服,出席近日在南加州柯维塔梅莎市举办的华中科技大学南加论坛,与几位老同学围坐一桌,谈笑风生,十分放松。他的老同学郭勇在论坛中介绍陈刚时说,他俩都是1980年入学华中科大,一起上英语和物理课,宿舍离得又近,经常在操场打篮球,“陈刚学习好,球也打得棒”。

  陈刚有很多方面值得他的校友们引以为豪。他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建系百余年来首位华裔系主任。该校工程学院院长伊安-万兹(Ian Waitz)说,陈刚拥有“卓越的领导力、远见、奉献精神和很强的社区服务意识”,能够“带领该系继续探索,开创辉煌。”

  在科研领域,陈刚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Pappalardo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是国际公认的热能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科学家。他首次打破被公认物体间热辐射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辐射,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

  说起改变他命运的重要时刻,陈刚说,那是在1988年,他在华中科大留校任教,适逢后来任伯克利加州大学(UC Berkeley)校长的田长霖(Chang-lin Tien)教授来校讲学并选拔由香港王宽诚基金会支持的博士生,他因此来美留学,师从田长霖,1993年获伯克利加大博士。

  陈刚说,美国大学中不乏亚裔教授,但进入管理层者的确凤毛麟角,“这不一定是因为看不见、摸得着的‘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他说,当系主任需要牺牲很多科研时间,只当教授却可进可退,所以多数亚裔教授选择只专注科研和教学。

  不过,美国高校并非象牙塔,涉及亚裔教授的敏感事件时有发生。比如最近华人科技界连续发生两起案件,一起是美国近日以经济间谍罪起诉天津大学教授张浩等6位中国公民,另一起是美籍华裔超导专家、天普大学教授郗小星被控向中国提供超导技术机密。对此,陈刚说,这些案件令人关注,一方面,美国学术界素来重视学术自由,这些案件引发保障学术自由的担忧,另一方面,亚裔科学家们也需要在对外合作中注意保护自己。

  谈及担任系主任两年来的感受,陈刚说,可以用“挑战感”和“成就感”两个词形容。“挑战感”在于身兼教授、系主任,科研、管理、筹款、战略规划等千头万绪,如何平衡,并非易事,“以前没想到能当系主任,什么都得开头学”;“成就感”在于看见师生们取得成绩、看见所在的机械系能继续领跑在世界前沿,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陈刚表示,麻省理工和其所处的麻省“128公路地区”,开创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是理想的大学环境。他说,当代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且交叉学科处会有更多机会,相比中国大学的专业细分,麻省理工拥有跨学科研究生态圈,还有创业和企业生态圈,这种强调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办学精神,可资中国大学借鉴。

  陈刚说,前惠普女总裁卡利-费奥雷娜(Carly Fiorina)最近有关华人是“缺乏想像力的小偷”的言论,充满偏见和傲慢。他认为,美国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中都有很多富于创新的佼佼者,中国留学生一旦适应了美国的校园生活,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展现出来,“麻省理工拥有最聪明、最富于创新的学生,他们来自美国、中国及世界各地,能向这些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我深感荣幸”。(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徐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