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潜逃加拿大经济犯罪嫌犯回国自首 涉案4000余万

媒体:深改组释放重要信号 国企改革站上风口?

  编者按:

  6月5日,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两个国企改革指导性文件,《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强调在深化国企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并防止国国有资产的流失,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定调。而在此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已相继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等文件。

  决策层对国资国企改革动作频频,是否意味着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已箭在弦上?而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国企改革到底会怎么改,能打破行政垄断吗?顶层设计会啃掉哪些“硬骨头”?混合所有制该“怎么混”,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深改组定调:国企改革底线在哪儿?

  深改组十三次会议明确要在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以说,深改组的这个定调很有现实针对性,对国企改革很多突出问题给出了答案,影响未来国企的改革路径。

  1、回答了国企要不要加强党的领导

  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要加强党的领导,首先是由我们国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而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四个全面”也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显然,这里有国企反腐败的背景。

  近年来公布的多起国企腐败案件,印证了一些国企组织建设松散,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呈弱化、虚化倾向。所以,在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推出之前,深改组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题中之义,国企改革的主导力量不能丧失。

  2、回答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国企改革不是“国退民进”

  会议强调,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这个提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讲过,这才是国企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向非公资本“分蛋糕”,“国退民进”,更不是私有化。改革的目的不能跑偏。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方向不能错。所以,国企改革的首要重点是如何使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坚持下来,从而充分发挥主导地位。

  3、回答了“党的领导”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当中,企业的重大决策是董事会决定还是党委会决定?谁有最大的决定权?在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时,党组织如何有效参与决策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此前一直没有标准答案。实际上,国企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企业的重大决策就由党组织决定。涉及决策事项,董事会仍是决策主体,党组织的定位是参与决策。党组织参与决策是组织行为,是从政治角度把关定向,承担决策的政治责任。

   如何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这是国企改革的要害问题,具体党委会和董事会的权利如何分配,有何制度安排,还要等意见全文下发之后再做观察。

  4、回答了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深改组会议指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目前来看,国有国企改革的焦点就在于国有资产流失与否,国有资产若流失将造成了社会不公,损害整个改革的声誉。所以,在国企改革顶层意见出台之前,深改组强调并部署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很有必要,体现了稳妥改革,保障先行的意图。

  国企改革的“硬骨头”在哪儿?

  国企改革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涉及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是最难硬的那块“硬骨头”。如何破解利益阻挠,啃下这块“硬骨头”呢?

  硬骨头1:国资委要带头自我革命

  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被公认为是深化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如何重新定位、探索新的监管模式?这是摆在中央及地方国资委面前的一道难题。从目前来看,新一轮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要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今后管资本的平台,国资管理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

  硬骨头2:国企功能难界定

  国企的功能界定和分类是改革的首要问题。在功能上应该分成公益性企业、竞争性企业和保障性企业三类。对公益性企业来说,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求其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而对大多数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目前改革中的问题是,一些企业具体是以行业还是以功能划分存在分歧,保障性企业因同时具有公益性和竞争性的功能,划分争议比较大。这都急需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尽快出台。

  硬骨头3:混合所有制怎么“混”?

  混合所有制并不新鲜,很过国企早已实现股权多元化,且国资占比已较低。但是,政府干预始终不断,准入限制未真正放开。尽管过去一年一些央企和地方国企已经进行试点,但从整体方案全局考虑,在哪些行业搞混合所有制?哪些不能搞?哪些领域应该大力搞?在明确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和分类之前,“怎么混”仍然不明确。

  同时,多起国资流失事件也引发政府和市场担忧: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能否真的做到程序规范,合理定价。而私有企业也担心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损害利益。如何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规范大股东行为,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更明确的细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企改革时曾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对国企改革的误读有哪些?

  由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迟迟未出,不少地方政府或国企又提前公布了各自的改革方案,一时间,各种解读国企改革方向、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的观点纷杂,声音很多,曲解和误读也多。

  误读1:一切垄断都要打破私有化是唯一出路

  在不少人的意识里,国企与垄断是画等号的,只有姓非公经济才是真正的改革。实际上,中国经济离不开国企。比如,一些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必须是国有,如果掌握在私人手里,其经济效益必定下降,更重要是的会影响生产安全。比如,对战略性资源以及一些核心企业必须是国有,如果通过民营企业来发展,就可能会很弱小,最终被国外跨国公司占据。对于是否需要私有化,应该从部门和领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极端的认为国企改革就应是私有化。

  误读2:国企要退出竞争性领域

  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有很多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国有企业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对提升国民经济的实力和控制力也大有裨益。如果仅从所有制角度考虑国企是否应全面退出,既不全面公允也不符合实际。

  误读3:“混改”是国企改革的核心企业“一混就灵”

  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是搞好国企的手段之一,但并非是搞好国企的唯一途径和全部内容。“混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国资国企改革时,首先明确就是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其背后考量,正是不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阶段不同,对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也就不尽相同,若盲目地“混”,恐将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结果将适得其反。若方案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容易被人为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执笔/ 王元 吴璇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