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四朵金花”:让跟随者变身领跑者
——由我国在研的四个通信卫星公用平台引发的观察与思考
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纪念日。“研制卫星,平台先行”——这是所有搞卫星的人达成的共识。卫星的应用性能,往往都是通过在一个公用平台上加载不同功能的载荷来实现的。对于很多普通公众而言,通信卫星的公共平台因为一个闪亮的名字“东方红”而不再陌生。
在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的当下,通信卫星当仁不让地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研发的新的通用卫星平台有哪些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前景如何?在参与和领导了多个新平台研制的通信卫星专家周志成看来,东方红五号平台、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东方红三号B平台、全电推平台这“四朵金花”一旦推向市场,将意味着我国的通信卫星在国际市场上从“跟随者”变身为“领跑者”。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平台多样化——超越自我从未止步
为什么要上东五平台?周志成一语中的:因为我国需要大容量的通信卫星。
早在2008年,五院就启动了东五平台的研制工作。那个时候,东四平台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研制、上星时刻,在很多人都为“第三代卫星平台的诞生”而忙碌的时候,五院凭借对通信卫星市场的超前分析,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国际市场上对东五平台的期待,但是这个平台是什么“模样”,研制人员坦言那个时候“自己还没想清楚”。
时间走到了2010年,通信卫星事业部以“新平台研究室”为依托,正式启动对新一代通信卫星平台的研制工作,并自筹经费进行先期技术攻关。大家对东五的期待逐步达成了共识:这应该是能够适应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等需求的全新大型卫星平台。或者说,能够满足未来更大容量、更大功率、更高承载能力、更长寿命的通信卫星的研制需求。
相比于之前的东四平台,东五平台绝对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目前东五平台正处在最紧张的攻关阶段。虽然是“待字闺中”,但不乏众多“追求者”。
据国内外市场反馈,目前用户对大容量通信卫星“很迫切也很急切”,而东五平台的推广也被国家列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之中。“我们的平台还在研制之中,但是首发星就已经被用户给‘预订’了。”相关人员透露,该平台的首发星预计在2018年发射。
如果说东五平台是平台技术上迈出的“一大步”,那么东四增强型则是在传统东四平台上的“一小步”。正是这“一小步”,能够使功率、载荷承载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东四平台是目前我国出口通信卫星采用的主力平台。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很多人意识到了平台的能力与客户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我们一起参与竞标的同类平台卫星,发射重量已经达到6吨左右,东四才5吨;承载有效载荷重量达到800公斤~1000公斤,东四是600公斤~800公斤;在轨服务寿命达到15年以上。东四平台和这些参数还是有差距的。”周志成说。
目前,东四增强型平台正在加紧研制之中。市场人员拿该平台去谈客户,收获到的“积极信号”让团队很兴奋。有人幽默地比喻道,“东四增强型推向市场后,以前在用户市场,我们只有打排球的选手,以后我们也将拥有能打篮球的选手了。终于能够和他们(国际同行)掰掰手腕了。”
在研的“四朵金花”中的东三B今年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首飞”——老挝一号通信卫星的发射。东三B平台在系统容量、功率和寿命等能力及技术水平上,均大大优于东三平台,能够填补东方红三号和东方红四号系列卫星之间的能力缝隙。作为成熟、稳定的中型通信卫星平台,该平台的应用前景非常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世界第一颗全电推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我国全电推进卫星试验星年内也具备推向市场的条件。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完成了全电推进卫星平台方案的详细设计,大功率长寿命多模式电推力器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完成样机研制并通过长程稳定点火试验,小推力长周期联合姿轨控技术等其他关键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达到工程应用要求。
通信卫星未来发展——后续围绕“一大一小”做规划
目前的东方红卫星通用平台正沿着系列化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产品。现有的三个系列通用平台:东三、东四、东五,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业务可以覆盖通信、广播、中继等各个领域,涵盖小型、中型和超大型通信卫星各个等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够确保市场上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以后的卫星平台发展路在何方?
据周志成介绍,“除了关注在研平台外,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希望我国通信卫星能够拥有超大能源平台和‘灵巧性平台’。可以说,未来我国通信卫星平台将朝着‘一大一小’的方向发展。”
在通信卫星事业部的会议室里,悬挂的“国际市场开拓图”和“民商用通信卫星空间覆盖性能图”非常醒目。在国际市场开拓图上,开拓项目、签约及履约项目、已完成合同项目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旗表示,让人感受到了通信卫星跋涉在国际市场上、客户面向成熟运营商的不易。
近年来,受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航天“走出去”步履艰难。通信卫星市场领域的竞争异常残酷,除了不断优化技术,赶超先进外,周志成坦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举例道,国际用户近年来对研制周期都有特别高的期待,他们希望最好在20个月内完成履约,而我国的通信卫星一般研制周期在24个月左右,在管理上离“最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通信卫星事业部还在客户培训、轨位申请等方面提供服务,为用户免除更多的后顾之忧。“我们希望中国的通信卫星在国际航天市场上能够成为一面旗帜,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每一个从事通信卫星研制的人而言,这是他们肩负的时代使命。(黄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