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国国际健康产业2015北京首届“尚仕兴源慈善杯” 健康文化创意大赛

《龙卧南阳­­——南阳汉画精品拓片展》

 

  值此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为了让天中人民在自家门口能领略到中原西部文化的独特魅力,分享祖先创造的文化成果,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驻马店市博物馆的提议下,南阳汉画馆遴选出60多幅拓片精品,在驻马店博物馆举办《龙卧南阳­­——南阳汉画精品拓片展》。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于南阳市汉画馆,南阳汉画馆是藏品最多、规模最大、建馆最早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次,首次来到驻马店市博物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展出,它将给天中人民提供一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汉文化盛宴和异彩纷呈的视觉艺术大餐,合作办展是当下的大势所趋,这次两地两家文博单位联合办展,不仅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更对整合文物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于南阳市汉画馆,南阳汉画馆是藏品最多、规模最大、建馆最早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本展览展出的60多幅汉画像石拓片,均为南阳汉画中的精品。

南阳是全国四大汉画像石主产区之一,南阳汉画像石是汉代地方官僚、富商大贾们建造墓葬、祠堂时所使用的大型建筑石材,盛行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中晚期。因其上面雕刻的画像涵盖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人文思想等等内容,能使我们对汉代历史,有一个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也正因此,汉画像石被称为“绣像的汉代史”。

居住屋舍类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的是汉代的建筑画像,汉代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形成期,双阙、厅堂、楼阁和院落已经成为富贵人家居住屋舍的基本格局。请看这一石门扉,上部是双阙和厅堂,双阙没有实用功能,只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厅堂是会客的地方,男主人端坐于厅堂内享受家奴的侍奉。这组建筑物的两旁还种植有四季常青的柏树,群鸟在树梢和屋顶栖息,彰显了汉代先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下部镌刻铺首衔环,象征房屋的大门。铺首是一兽头,兽头口中衔一圆环,圆环具有叩门的用途。兽头一般指饕餮,传说饕餮是一种特别贪吃的神兽,无所不能食,贪吃到极致,把自己的身体也全部吞噬,所以饕餮的形象一般只有头部。将它刻于门上,是为了对外来的邪恶鬼魅起到震慑作用。

这幅图片描绘的是一座高大、威严的两层门楼,上部残缺。多层的楼阁式建筑在汉代比较常见,是建筑技术高超的体现,同时也与“仙人好楼居”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大门两侧的龙、虎,不仅是对建筑的装饰和美化,还有辟邪的功能。

生产劳动类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生产劳动场面是十分奇缺的一个类型,在馆藏的两千多块画像石中,仅有这一幅《耕耘图》是反映农业生产的,物以稀为贵,自然属于精品,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另外还有一副描绘渔业劳动的画像。

生产劳动内容少,是南阳自身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南阳在两汉时期,不仅农业发达,而且商业繁荣,郡治宛城是西汉时期全国五大商业都会之一,东汉时,因南阳是刘秀的家乡,所以被誉为“南都、帝乡”,其地位可与首都洛阳媲美。更因为和刘秀浴血奋战复兴汉室的“云台二十八宿(将)”中,有十一位都是南阳人,所以当地贵族官宦和富商大贾人数众多,从而形成了奢靡、攀比之风,生产劳动自然被人们所轻视。

饮食生活类

生产劳动被看成低贱的事,那么这些贵族们所崇尚的自然是享乐。宴饮聚会、投壶饮酒便成为生活的常态。

这一幅投壶饮酒图,是全国唯一一幅以全景状态展现投壶场景的汉画像石。投壶游戏,起源于周朝六艺中的射礼,是文人们表现修养与礼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流程非常繁琐,要先共同赏乐,互相对拜行礼,然后才开始投壶。游戏专门设置有一人作为“司射”即裁判,向壶中投掷的矢,即箭杆。一人五支,轮流向壶中投,投中数量多者为胜,败者饮酒惩罚。画面左侧刻画一人,身材比例失衡,头大目呆,吃力耸肩,需要侍者搀扶,生动反映了在投壶游戏中因战败而饮酒过度的醉汉形象。

在鼓乐宴飨图中,我们来了解一下,汉代人的饮食习惯。这幅图上侧表述的是墓主人跪坐,欣赏鼓舞,下半部分表现的是墓主人吃饭的案几。案几上摆放的鸡鸭鱼肉、烤好的肉串、盛酒的耳杯,都是供一个人享用的美食,和今天提倡的分餐制有些类似。另外,这一幅画像的构图与其他汉画像石稍有不同,它采用了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的手法,在汉画像石中极为少见。

车马出行类

车骑出行图,表现的是官宦人家,出行时候的场面。汉代时期,根据官职大小不同,所坐马车的马匹数量是不同的。沿用周朝时的制度,以天子驾六为最高级别。此图中马车前只有两匹马牵引,说明主人的官职并不高,但场面阵势非常大。从中不仅体现了汉代人虚荣讲排场的一面,也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南阳当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优越性,一个小小的官吏,出行的场面都这么有气势。

除此之外,人们有时还会把墓主人生前一些重要的事迹,或者具有家族荣耀性质的事件刻画在石头上,希望永久流传。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幅《将士凯旋图》,画面左边为舞乐百戏的欢迎场面,右边是车骑征战的激烈景象,有可能就是墓主人自己,或者是墓主人家族的祖先曾经参与了胡汉之间的战争,表现了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后,荣归故里的煊赫场景。

侍卫人物类

侍从仆女画像石的数量在墓葬里,属于比例比较高的一类,除了能够反映墓主人的身份,也让我们从中可以了解汉代时期的审美趋向。高髻细腰婀娜多姿的仆女,应和了汉代以瘦为美的时代风尚,孔武有力的侍从又反映了汉代尚武之风的盛行。

蹶张,是比较典型的一类武士形象,这个词最早是表现力量的一个动词,是开弓的一种方式,汉代时转化为兵种的名称,专指使用强弩的武士,叫材官蹶张。强弩这种兵器一般情况下,大概需要一百八十公斤的拉力,才能将弩拉开,所以使用这种武器的,都是身形彪悍,力量较大的武士。强弩本身的射程比较远,基本可以达到五六百米,它其实并不适合单独或近距离射杀,一般大规模战争中才会使用,威力无比。

顺便跟大家提一下的是,弩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它在战国时候已经有了,诸葛亮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箭槽中同时放置十支箭,可以连续射击,称连弩。在墓葬里刻画这种形象,主要是因为此类武士自身所拥有的力量强大,可以起到保护墓主人安全的作用。

休闲游乐类

大汉帝国,国力强盛、经济富庶,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才有了斗鸡走狗、田猎角抵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兴盛。

斗鸡,是历史非常久远的一项娱乐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直至今天,我国很多地区依然盛行不衰。

而田猎,在汉代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官职的人非常热衷的活动,在墓中出现的意思,一是能够反映出这种活动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另一方面也对墓主人的身份起到一种隐喻的作用。

这幅弋射图,是全国仅有的两幅弋射图之一,非常珍贵。弋射,是指用类似弓箭的武器捕捉鸟类。与弓箭不同的是,在箭柄上系有一根生丝制成的细绳,当射中之后,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猎物。庄子曾有一句话提到过这种射猎活动,他说“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大意是说,天上的鸟都知道要飞的高一点,以避免被箭所伤。以此来比喻,人要顺应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存。

角抵斗兽类

人与人斗,人与兽斗的表演在汉代统称为角抵。角抵是个非常古老的词语,最早的意思是指,人或者动物进行力量上的角逐,汉代把它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的名称。常有人会把汉代角抵中的人与人搏击,和古罗马的角斗士相比,从本质上说,汉代的角抵没有角斗士的场面那么血腥和残酷。汉代角抵注重的是娱乐性、表演性质更浓一些。

人与兽斗,是当时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表演项目。《汉书》中曾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这类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角抵的盛行与汉代尚武之风浓厚有很大关系。

礼仪风俗类

宽袖长裙、锦带束腰是汉代女性服饰的基本特点。这幅《仕女》画像不仅展现了一位大家闺秀的姿态,也让我们见识了汉代女性的时尚服装。

从这幅《武库》画像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在汉代时期贵族官宦乃至庄园地主,普遍都拥有私人武装---家兵,家兵不仅要保证主人生前不遭受意外的伤害,其画像也担负着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安全。

儒家思想讲究等级礼仪,人要按地位尊卑、辈分高低,来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我们现在看到这一幅《拜谒图》就形象地表现了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会面时候的礼仪,级别高的人物以正面形象表现,级别次之的,以侧面跪拜的姿势表现,官职最低的,则以俯身叩拜的状态来表现对上级的无比尊敬。

“许阿瞿”铭文画像石,是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画像石左边镌刻有136字的铭文,可为墓志铭文的雏型。铭文的意思大致是说:在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墓主人许阿瞿年方五岁,因病不幸夭折。父母非常伤心,也为他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担忧。于是镌刻铭文,希望上天的神灵和家族的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不要忘记这个孩子,并希望能照顾好这个孩子。因为此铭文中带有确切的纪年,所以极其珍贵,它可以作为画像石断代的标尺。铭文为汉代常用的隶书字体,因为东汉后期正是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阶段,所以我们从中不但能找到隶书蚕头燕尾的痕迹,更容易看出楷书根基稳固的特点。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的一件书法代表作品。

此画像石右边的画面内容展现的是许阿瞿的生活场景,上层方榻上跪坐的即是小主人许阿瞿,后侧是仆人正在为他打扇(古称“便面”)。小主人面前是三个幼童,或手拿木鸟,拉木鸠车,或扬鞭赶车,供小主人观赏。画面下层表现的是各种汉代常见的舞乐表演,飞剑跳丸、鼓瑟、长袖七盘舞。整个画面热闹喜庆,充分表现出许阿瞿生活环境的优越和富足。1973年,当郭沫若先生翻译铭文之后,曾感慨地说:五岁就享此大福,非大地主大官僚之子莫属!

舞乐百戏类

汉代是舞乐杂技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本土的各种乐器舞蹈蓬勃发展,也吸收了很多外来品种。

建鼓舞是汉代典型的男子舞蹈,来源于远古战争,以此来振奋军心。鼓舞人心的成语即源于此。

长袖善舞一词,则来源于汉代的女子舞蹈---长袖舞。长袖细腰是汉代女子舞蹈的典型特征。据《汉书》中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将长袖舞跳到了极致,可作掌上舞。汉代常见的七盘舞(盘鼓舞)就属于女子长袖舞的一种。

俳优,是舞乐百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类伎人。表演时,男伎人赤裸上身,利用极度夸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以及诙谐的语言来引人发笑,有些类似小丑的角色。俳优发展到今天,就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

历史故事类

历史故事图的出现,主要是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具有教化的功能,但南阳汉画中历史故事画像所占比例并不大。

这幅画像反映的是家喻户晓的“鸿门宴”故事,从右至左,分别是刘邦与项羽相向对坐、项庄舞剑、范增和两位侍者。人们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躲过“鸿门宴”一劫是上天的佑助。它宣扬的是君权神授思想。

《二桃杀三士》画像,描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段历史。当时齐国有三位将军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都曾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但自持功高,不守礼数,被称为“危国之器”。于是国君齐景公与国相晏婴谋划欲除掉三人。某日,召见三位将军,说外邦进贡来两个桃子,品种十分珍贵,将赐予三位将军,可论功劳大小而分食。三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更大,更有资格得到象征功劳大小的桃子,从而争抢不休。最终有一人未得到,愤然拔剑自刎,另外两人羞愧不已,也自刎谢罪。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儒家思想。

天文神话类

在全国汉画像石出土比较密集的四大区中,以南阳地区出土的天文画像石数量最多。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起来的楚文化。楚文化虽然是以中原地区的周文化做基础发展起来的,但自身的特点非常鲜明。现在南阳地区的丹阳,是楚国受封后最早的居住地,南阳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长达二百多年一直由楚国管辖,楚文化在这里生根开花绵延不绝。

“信鬼神,重淫祀”是楚文化最明显的标志,对于鬼神的信仰造就了南阳成为各种神仙鬼怪的热土。神话与天文密不可分,关于天文和占星术的知识,在这里尤为普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存在,才有机会孕育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幅《阳乌图》,沿用了原始人们对太阳的理解,因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最早人们猜测它的动力是来自于一只大鸟,每日大鸟载负太阳运行才会出现日升日落的现象,所以常以鸟的形象来代表太阳。

彗星,是难得一见的画像石内容。彗星古称蚩尤旗,来自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因蚩尤打仗非常勇猛,被封为战神。所以,天上蚩尤旗出现,就预示着将要有战事发生,同时,也是除旧布新的一种吉兆。据史书记载,新莽后期曾有彗星出现,三个月之后,刘秀在南阳起兵,并最终复兴汉室成功。果真是应和了汉代的天人合一论?天道使然,还是机缘巧合?今天看来都已经不重要了。

北斗七星是中国人了解比较早的星宿之一,早在夏朝时,已经发现北斗七星斗柄运转方向的变化,是和一年四季的交替息息相关。在神话传说中,北斗星又被称为“帝车”,意思是天帝巡游时,即是以北斗星作为交通工具。

世界上关于日食最早的记载,是中国的殷商时期,公元前一千两百年左右。日食形成的原理,张衡在《灵宪》中已经解释的非常详细。此图中阳乌腹中栖一蟾蜍,蟾蜍因其习惯夜间出没,所以常被用作月亮的象征,那么这幅图即是在表现日食现象。日食的象征意义是日月合璧,阴阳协调。

牛郎织女、后羿射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更是神话中的经典,这幅嫦娥奔月图,也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经典之一。整个画面主题鲜明,构图疏朗有致,线条圆润流畅,不仅表现出嫦娥轻盈飞天的灵动秀美之态,也突出了楚文化神秘而不诡异,浪漫而不轻浮的特点。

祥禽瑞兽类

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是墓葬画像石中很重要的一个母题,常见的有龙、虎、凤、鹿、熊、象等。很多动物代表的含义一直流传至今,比如鹿和龟是长寿的象征,凤凰和大象是太平盛世的象征等。汉画中的祥瑞动物众多,究其原因,一是受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之影响,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趋利避害的功利思想之体现。另外,还与西汉后期开始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有很大关系。谶,通常指的是一些图画或者符箓,将这些图案或者符箓上的语言,当做神灵对未来世界的预告。纬,是相对于经书来说的,是用一些神秘的语言来解释儒学经书上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神学和经学的一种混合体,大部分内容我们都可以用迷信来概括。谶纬学春秋时期已经存在,西汉后期开始流行,东汉最为盛行,魏晋后逐渐衰亡。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五鹄图,从谶纬学的角度解释,鹄,泛指大型的禽类,大雁天鹅之类皆可称鹄。五鹄连出象征明王将要现世,祥瑞大吉之兆。

龙作为祥瑞动物,在南阳汉画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四神中代表方位的东方苍龙,与神仙思想有关的羽人戏龙,寓意阴阳和谐、子孙繁衍昌盛的龙二龙交尾穿璧图等。

凤凰作为传说中的神禽,被尊为鸟中之王,其形象类似于孔雀,在四神体系中又名朱雀,代表南方。是地位仅次于龙的祥瑞动物。

这幅鸟首龙身的“山神”形象来源于《山海经》的记载。我们至今还无法把《山海经》这本书准确的分类,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山川河流、物产矿藏、仙草珍馐、神人怪兽。特别以品种繁多,形象奇特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最为出名。甚至有人说,《山海经》是外星人曾经在地球生存过的证据之一。看完《山海经》再去看《阿凡达》,哪个思维更活跃,哪个想象力更丰富,就不用再多费唇舌了。

辟邪升仙类

辟邪和升仙内容是与墓室环境最协调的一种类型,辟邪是手段,升仙是目的。升仙的方式主要有修炼、食药以及借助神异之物等。辟邪升仙思想在汉代十分盛行,其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鬼神信仰直影响,二是和汉代人极力追求的长生不死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南阳汉画中的辟邪物象主要有龙、虎、熊以及半人半兽的神怪等。古人认为虎是神兽,具有吃鬼的神异功能,所以常画虎于门。熊在升仙画像中的出现,则是大傩仪式中方相氏(打鬼头目)的化身。张牙舞爪、怒目圆睁的神怪让一切妖魔望而却步。

南阳汉画中的升仙主要有驾(戏)龙、骑虎、乘龟、羽化、祈求西王母等方式。

羽人,是指经过修炼后,身上会长出羽毛,背后会长出翅膀,在天地之间自由飞翔的一类人。有人认为,羽人形象类似西方的天使,但细究起来,天使和羽人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天使的父辈母辈通常都是天神,而中国的羽人,不存在血统的问题,只要修炼得法,人人皆可成为半人半仙体的羽人。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里地位很高的一位女神,由母系社会的部落女首领或者女祭司的形象演化而来。因为她存在于中国神话中的历史很长,所以关于她的传说最多。从一个蓬头乱发虎齿豹尾的半野人形象,到威严端庄的贵妇;从掌管灾异和刑罚的大神,到掌握长生不死之药兼有赐子功能,再到道教的主神。西王母从形象到神力,在大历史环境中不停发生着变化。

西王母也是中国神话中最浪漫的一位大神,传说她曾与周穆王在天池上举杯对饮把酒言欢,度日如时依依惜别;传说秦始皇也曾对她倾慕有加;还传说,她曾经驾临汉宫,汉武帝也被她的神采所折服。

在东汉中期以前的传说里,西王母原来是没有对偶神的,但是在在东汉中期以后,关于她的传说里又多了一位关系密切的人物---东王公。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东王公住在蓬莱山。我们现在看到这幅画像石,就是表现两人见面时候的情景。玄圃代表的是西王母所住的昆仑山,泛指仙境。因为两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常常由图中的青鸟,为他们相互传递消息。于是就有了后世,青鸟是爱情使者的说法。

鲁迅先生曾感叹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汉画像石不仅体现了汉代强悍的气魄,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勃勃生机。虽然它来自于墓葬,但内容祥瑞美好,展现了汉代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有学者说,南阳汉画像石就像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灵动、恣意、洒脱、又不失沉稳,每一幅都生动传神,带给人无限的激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