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国务院:“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将成历史

学者谈企业丝路布局:勿想短期内挣钱 钱都归我

\

  新时社网5月13日讯(记者 方乐迪)随着“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的推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可能。不过,中国企业如何布局海外业务,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国家的市场也是一个问题。近日,在盘古智库就中印关系召开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和政府官员表示,中国企业布局海外应立足长远,不要想短期内挣钱 所有钱要归我。

  此前不久,著名改革史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雪珥在《中国经营报》上撰文《中国一带一路上的政商陷阱》。文章指出:“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堪称全球“高腐败带”“高风险路”——其实,“一带一路”就是某种程度的“拓荒”,那些腐败程度低、风险低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此前35年的改革开放中,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熟地”了。

  雪珥还在文中借用相关报告数据支持,母国的制度环境相对更能容忍腐败的存在时,这个国家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也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当投资目的国也存在高腐败的环境时,所以,高腐败容忍度母国的企业更倾向于向国内腐败盛行的东道国投资。

  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对于如何进入类似这样的市场,与会的原发改委国际司司长林大建认为,中国企业应将此类地区作为长期性、战略性的投资地区,不能保证马上赚钱的心态。

  “但是,咱们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也好,国有企业有国资委卡着,要收现钱,民营企业老板天天就想着发大财,就不愿意做这个长线的投资。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南亚不是说现在就是成熟的市场,它必须得要培育。我觉得这个观念得调整一下”,林大建表示。

  此前多次前往印度的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旭也认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应心浮气躁,“你千万不要想我们老板走出去,第一、短期内要挣钱。第二、所有钱要归我。你对它的文化不熟悉”。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蕊则提出,中国企业应多借鉴日本的经验:“当时青岛面临日本从中国撤资,我们去调研,我们就说东盟没有路,没有电,你们为什么去投资?日本人说,当初我们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也什么都没有,它没有的时候我们来投资才有意义,所以这个企业家的思路是这样的。所以,虽然印度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做,只是做的时候要把各方面的风险把握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