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悉,中国央行正在考虑向商业银行提供三年期的低息贷款,允许银行以地方债做抵押品,并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及政府支持的其他行业/路透社
新时社财经讯(记者 陈小囡)继周末超预期降准后,昨日有消息称,中国央行或将进一步祭出类似“欧版QE”的宽松举措,允许银行以地方债作抵押,获取低息贷款,以此来释放流动性并引导利率下行。分析认为,此举仍主要意在减轻银行置换万亿(人民币,下同)地方债的负担,并对沖资本外流造成的抽水。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央行目前正在考虑向商业银行提供三年期的低息贷款,允许银行以地方债做抵押品,并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及政府支持的其他行业。消息并称,这些贷款利率可以作为中期基准利率,有可能成为央行引导利率的另一个工具。
地方大规模发债推高利率
而这一举措本质上将类似于欧央行2011年开始实施的“欧版QE”─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当时欧央行允许欧洲银行以国债或中小企业贷款作抵押品,获取利率为1%的三年期低息贷款。
报道还引述央行顾问表示,周末降准主要考虑是为了缓解地方债置换可能带来的金融流动性风险。上周日,央行降准1个百分点,幅度为08年以来最大,远超市场预期,预计可向市场注水1.5万亿元,而最新的举措可能是对此的进一步补充,以对沖置换地方债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上月中国财政部公布了1万亿的地方债置换项目,即令地方政府将短期、高息的银行贷款置换为长期、低息的直接债务。不过,由于商业银行将成为地方债的主要买家,由此也就造成银行的短期放贷资金需要用于购买长期债务,造成流动性趋紧。同时,由于中国债市规模有限,地方政府大规模发债也可能推高市场利率,与央行?力引导利率下行相悖。
此外,中国还面临资本外流、外汇佔款难以补充基础货币的局面,同样需要央行向市场补充流动性。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昨日就指出,央行降准是属于被动补充流动性,不单单是“放水”,也是重要的“补水”,预计央行下一步还可能在银行贷款额度、存贷比方面有所放松。
不过,有央行官员近日则对这种“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表示质疑,认为这类政策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在其《论“结构性”货币政策》一文中称,“结构性”货币政策使得央行一边通过特定工具不断释放流动性,一边又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政策传导链条加长,运行更加复杂化。他指出,如果使用过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和“隐性化”。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辅助性的。据路透报道,李波将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官员:结构性政策有副作用
同时,他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有副作用的。有些定向宽松政策还可能对央行购买的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由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资产端可能存在套利空间。
事实上,欧央行实施LTRO的效果就并不理想,虽然措施缓解了银行流动性,但不少银行并没有以低成本资金去购买国债,反而将资金重新存放回欧央行或以低成本资金进行套利,因此未能有效解决主权债务危机。
李波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各种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应该与国内金融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革相结合。只有通过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