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微博)4月7日讯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西方人并没有在特定节日扫墓的习俗,但新北市定古迹淡水“外侨墓园”,年年都有一群老外在清明集体扫墓,且墓主多半不是他们的亲属,这幕特殊景象,已持续了30年。
淡水“外侨墓园”最早可回溯至1867年,英国人查尔斯•厄尔将他年仅2岁夭折的爱女,下葬当时英租界最边缘、也就是新北市淡水区新民街与真理街三巷交叉口现址。
后来入葬外籍人士渐多,包括英、美、加、法、德、义、西、葡等国侨民以及受雇清廷的外籍官员,共有76座坟,1870年正式建立“外侨墓园”,分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商人、官员共四区。
其中较著名人物包括:受刘铭传聘请来台监造炮台的德国设计师包恩士等人均安息于此。
台湾加拿大侨民协会创会会长刘力学说,1983年创会之初,旅居淡水的加籍传教士JackGeddes告诉他,当地有座墓园葬了许多加拿大先民,Geddes一家人和朋友GeorgineCaldwell不忍墓园荒废破损,年年协助整理;来年开始,协会即认养这座墓园,募款重修围墙,并争取由前台北县府在1998年列为古迹。
该协会前年已改为加拿大商会,但持续30个寒暑未曾间断整理“外侨墓园”,现年76岁的刘力学说,他们每月号召5、6人到墓园除草一次,每年清明时节扩大召集大扫除。
今年清明节,约有30余名英、美、德、加籍人士携带家眷集体扫墓,除草、帮墓碑重新上漆,并安排参观淡江中学、真理大学校史馆,让子女认识来自加拿大的马偕博士对台湾的贡献。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