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在新华网思客讲堂发表演讲
新时社网4月27日讯(记者 李晓蓉)“先把‘核’做好了,没有‘核’,是‘圈’不成的,也‘群’不成。”4月2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其仁在接受新时社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当天,在新华网思客的《思客讲堂》上,周其仁进行了一场关于“城市化下一程”的公开演讲。
而就在周其仁公开演讲的十几天前,4月初,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发布。
“我们现在还是太散,把散的事物连成一片,是农村的思路。”周其仁向新时社网记者坦言。
而媒体此前报道称,京津冀一体化方案亦有望于近期出台。显然,这一系列政策并非其乐见。
周其仁认为,向城市聚集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中国上一程的城市化扩张速度惊人,但并未真正形成辐射与影响力。我国城市化的下一程,要对现有城市的密度、集聚、便利以及更广义的城市生活质量,给予更高的关注。
“我还是强调这个观点 ,要加强密度。”周其仁向新时社网记者表示。
在当天的演讲中,周其仁称,“在撑开的城市骨架上好好长点肉,好好发育城市肌体,是城市化下一程的重点。”他同时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加上债务、环境等因素,我国的城市化势必面临转型,单纯依靠扩张城市规模难以为继。
周其仁建议,下一步的城市化要在已撑开的城市骨架范畴内,将城市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转向集聚和合理的密度提升,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活性化程度、经济文化活动品质以及普通市民生活的便利水平。
城市病不在于“拥堵”,而在于“不通透”
近年来,中国城市病饱受诟病。周其仁认为城市病不在于“拥堵”,而在于“不通透”。他指出,高密度的城市可以更加有序,这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和管理能力。
周其仁援引国际城市理论思潮关于“紧凑城市”的主张撰文指出,“这派理论专家曾反省了城市蔓延带来的生活不便利、环境不友好,反其道而行之,倡导更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管理,通过合理提升、而不是降低城市密度,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成长”。
周其仁主张,评价城市不能从“尺度”出发,而要从“密度”看城市。而密度之于城市,在周其仁看来,意义重大:首先,密度够,分工就发达,没有足够的密度,很多分工无法实现,而分工是提高生产力,进而提高收入的根源之一。其次,城市密度的增加,可降低信息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也会降低。第三,随着我们越来越走向知识驱动型经济增长,需要头脑优秀的人密集地聚集,从而相互碰撞、相互激发。
周其仁指出,下一程的城市化不能光注重建筑,更要注重人的活动,而这需要企业家来推动。同时,周其仁认为,政府应激活体制机制,让民间和社会资本发挥作用,共同把城市化推到更健康的发展阶段。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