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
学习大国按
外交工作需要大智慧。不要以为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的算计,其实也有很多重情重义的故事,关键是如何在“义利”之间巧妙拿捏、良性互动。习近平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彰显了他的外交智慧和战略高度,却不会让人感觉“高不胜寒”,因为其中满满的都是故事,故事中饱含着习近平的“情义外交”。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从中亚到太平洋、从北方友邻南抵印度洋,处处泛着深深的情、浓浓的义。想不想听听习近平怎样讲故事?怎样用“命运共同体”超越冷战思维?且看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烹调的“故事汇”。
一早醒来,小厨的电脑、手机、平板都被“命运共同体”刷屏了。原因嘛,很简单,今年博鳌论坛年会的主题是“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
啥叫亚洲命运共同体?
学术解释太枯燥,不想看;理论阐述太啰嗦,不愿看。有木有?
没关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带给你惊喜——习近平亲自给你讲故事,带你感知亚洲命运共同体。还等什么,赶紧搬板凳来听吧。
1、讲历史故事观照现在
亚洲命运共同体源远流长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这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的故事。
回顾历史,中韩友好佳话俯拾即是。从东渡求仙来到济州岛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华山的新罗王子金乔觉;从在唐朝求学为官的“东国儒宗”崔致远,到东渡高丽、开创孔子后裔半岛一脉的孔绍;从在中国各地辗转27年的韩国独立元勋金九先生,到出生于韩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济的传统源远流长。韩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中韩两国人民友谊。
这是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讲的故事。
这些历史故事穿越时空观照现在,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源远流长。
2、讲寓言故事启迪未来
亚洲命运共同体事在人为
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讲的是几千年前,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里有位叫愚公的老人,下决心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亲戚和邻居都说不可能,但他力排众议,带着子孙日复一日挖土移山。他说,山不会加大增高,人却子孙无穷,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把大山搬走。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被移开了,愚公的家乡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范,亚洲各国人民堪称互联互通的开拓者。
这是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讲的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揭示道理启迪未来,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事在人为。
3、讲亲情故事彰显决心
亚洲命运共同体无法割裂
上世纪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美丽姑娘瓦莲金娜,两人真心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的儿子才6岁。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断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他的母亲就住在阿拉木图。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后来,儿子来到阿拉木图看望母亲,还把母亲接到中国旅游。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
这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的故事。
这个亲情故事温暖人心彰显决心,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无法割裂。
4、讲名人故事传递信心
亚洲命运共同体温情脉脉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着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这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的故事。
90年前,中国人民喜爱的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了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泰戈尔就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在离开中国时,他伤感地说:“我的心留在这里了。”
这是在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讲的故事。
两个名人故事让人回味传递信心,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温情脉脉。
5、讲救援故事激发能量
亚洲命运共同体众志成城
2004年12月26日,平静的印度洋骤然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了大规模海啸,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遭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世界为之震惊。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当天就宣布向包括印尼在内的受灾国提供援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救援行动。在中国,从工厂到机场,救援物资一路绿灯,一架架飞机满载着中国人民的爱心飞往亚齐等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亚齐的国际救援队,他们在短短13天里救治了1万多名受灾群众。当地群众见到他们,不少人学会了用汉语说:“中国,北京,我爱你。”
同样,在中国人民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印尼人民也向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急需救援。印尼第一时间向中国人民伸出了援手,派出医疗队赶赴灾区。印尼医疗队抵达灾区后,不顾灾后余震的危险,夜以继日工作,诊治了260名灾民,为844名居民和120名学生提供了义诊。印尼医疗队队员在回国前把身上所有钱物全部捐给了灾区。印尼人民也自发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有的专程来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表达他们的祈愿和祝福。印尼民众的举动让中国人民深受感动。
这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讲的故事。
两个救援故事震撼人心激发能量,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众志成城。
6、讲志愿故事放飞希望
亚洲命运共同体民意深厚
RH阴性血型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贡献。当中国朋友称赞鲁斯兰时,鲁斯兰说:“我觉得应该帮助别人,献血是我应该做的。”
这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的故事。
2008年,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车祸,但他住院治疗康复后,继续为这位韩国患者捐献了骨髓。这位中国志愿者说:“人生祸福难料,人家现在大难临头了,帮点忙真不算什么。”迄今为止,中国志愿者共进行跨国捐献骨髓156例,其中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45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这是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讲的故事。
两个志愿故事令人鼓舞放飞希望,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民意深厚。
听习近平讲完这些故事,想必你对亚洲命运共同体已经有了深刻感知。其实,亚洲命运共同体,用习近平的一句比喻就是——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原创作者:李仕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