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港生为何钟情于赴台就学就业?

港生为何钟情于赴台就学就业?


  新时社网(微博)4月1日讯 据新华社报道,据港媒报道,香港今年免试升读台湾大学院校的学生人数再创新高。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公布2015学年申请赴台升学的港生数据,其中“个人申请”报读率比去年激增33%,最终获优先录取人数达2600名。赴台就学,似乎已成为香港学生的一项热门选择。

  当然,这个数据升高背后有一定的机制因素。看看港生赴台升学的两种方式,你就明白了。首阶段的“个人申请”,凭借的是过去校内成绩和校长推荐;而第二阶段“联合分发”,则需先通过类似高考的香港文凭试,再将其成绩进行加权计算。更重要的是,在“个人申请”中未获派学位的学生,将自动拨入“联合分发”。可见,对于那些没有把握通过文凭试考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先报名赴台就学的“个人申请”,再轻松应对考试,显然是更为保险的做法。

  但总体看来,港生赴台的热情确实在提升。自2012年台湾免试招收港生以来,今年有5769位申请人者,创下新纪录。其实,在香港考大学压力着实不小,以2014年为例,近8万名全日制考生参与了香港“高考”文凭试,仅剩2 .77万人达到升读香港八大院校的最低门坎,而最终能通过各高校要求,获得入学名额的则只有不到1.25万人。考试本来就不简单,考过了还有半数要被淘汰,竞争如此激烈,因此留学成了不少香港高三学生的选择。

  比起其他地区,台湾与香港在文化与制度上的接近,是港生留学选择时的重要考量。台湾高校大多广纳生源,侨生、欧美留学生以及来自对岸的陆生数量都不少。在开放而包容的校园中,外语能力很好的港生,通常能能够很快融入留学生群体,与本地学生相处自如。同时,台湾的教授大多毕业自美国,英文教材与美式课堂对香港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也能吸引到有志于此的港生,此次“个人申请”名单中,文学和历史等相关科系均招收了不少香港学生。

  不仅是求学,港生留台就业的意愿也有上升趋势。一方面,港生愿意为部分产业在台的发展前景而留下。以台中科技大学就读老人服务事业管理系的李同学为例,他认为香港对老人照顾的资源投放远比台湾少,因此希望毕业后能留台发展,待香港出现更大需求时,再将台湾的经验用回香港。另一方面,台湾也通过政策调整积极留才。过去,港澳学生在台湾毕业后,必须找到月薪超过376196元新台币(相当于近7500元人民币)的工作才能留下。去年7月,台湾有关部门在放宽了条件,采用“评点配额”制,以学历、薪资、语言能力及特殊专长等8项审查标准评分,只要累计分数超过70,即可获得留台工作许可。

  政策调整刺激了部分港生的选择,但更为吸引他们的,还是台湾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宝岛“小确幸”远近闻名,外来客对此十分受用,尤其是从小被压抑在如四面楚歌般高楼林立中的香港人。记得有一年,笔者的香港同学来台玩耍,台湾人的平凡生活竟让他们处处受宠若惊:100元人民币“吃到饱”的自助烤肉,“这价位在香港只能吃碗平庸的面吧。”;校园里一个幽静的广场,“这么宽敞的空地也太奢侈了吧”……尽管台湾薪资不高,但更人性化的工作时长,更接地气的学费和物价,更开阔的生活环境,更惬意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不愿一毕业就被楼价逼死的香港学生,如何能不被这“带你确幸带你飞”的生活吸引。

  写到这里,笔者又想起了自己身边的那些台湾年轻人。早在在“小确幸”一词风靡台湾之初,不少台湾同学已开始反思,过早满足于这种“微小的幸福”,只能造成台湾竞争力也跟着“式微”。而近期一条新闻,似乎印证了此类反思已逐渐转化为行动:台湾TVBS民调显示,20-39岁的台湾青年中,近1/3的人想西进大陆发展。当然,单纯对比台湾、香港学生的选择并没有意义,而这些动向背后所隐藏的那些产业结构变更、社会流动需求、以及集体情绪出口,更加发人深省。(文/邱海棠)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