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亚投行顾问团 今年秋天亚投行将面向全球公开招聘
核心提要
亚投行筹建工作组3月在北京举行的制度发展研讨会更像是一次亚投行智囊团的集体亮相。外国顾问们的亮相表示着中国的努力也得到了这些业内高级专家的背书。专家的背书无疑为亚投行的世界标准运营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也能够消减有关治理和透明度的担忧,让亚投行在西方世界中能建立起可信度。
本报记者 张涵
实习记者 郭曼洁 北京报道
大约一个月前,全球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上悄然出现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临时秘书处”的名字。网站显示,该机构目前有3名员工,其中两位是有30年多年国际机构实操经验的海外专业人士。
马修·达尔泽尔(Matthew Dalzell)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新西兰外交贸易部顾问,一个月前加入亚投行,现担任“高级运营专家”一职,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新形式提供建议,专业领域集中在环境和社会框架设计。
履历显示,他有多年的外交领域经验,曾在2000年-2003年代表新西兰与亚投行和世界银行谈判,有贷款资金池条款谈判经历;2007-2009年,他担任世界银行执行理事的高级顾问。
达尔泽尔以及公开消息中提及的绝非亚投行全球专业人才招募的全部。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亚投行早已在数月前启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法律、环保、公共采购等方面的国际专业人士。
“中国财政部早已经意识到,吸引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是亚投行能够做好的必要条件。”一位熟悉亚投行的外交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智囊集体亮相工作会议
亚投行签署成立协议刚刚一个月的时候,美国就公开表示了“担心亚投行的性质模糊”,要求亚投行按照国际标准治理。尽管还未正式运营,亚投行就频频遭遇治理结构和透明性的质疑。
3月5日-6日,亚投行筹建工作组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制度发展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多边银行的环境和社会框架特征与趋势、公共采购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治理结构的选择和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
从亚投行官网的照片来看,主席台上除了中间端坐的亚投行秘书处主席金立群外,剩下的6位都是老外。“那次研讨会更像是一次亚投行智囊团的集体亮相。”一位参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参加完这个会议的感觉是,中国确实是想把亚投行做得跟国际标准接轨。”另一位与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长达两天的研讨会聚集了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多个多边机构官员参与。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日程表显示,在所有的官方背景的发言人之外,每个论坛中都有相应的主持人,这些人主要以独立顾问的角色出现。“这些主持人很有可能之后深入参与亚投行运营,”上述与会人士表示。
亮相表示着中国的努力也得到了这些业内高级专家的背书。“专家的背书无疑为亚投行的世界标准运营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也能够消减有关治理和透明度的担忧,让亚投行在西方世界中能建立起可信度。”
他们是谁?
在多位主持人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马修·达尔泽尔,主持治理结构的选择与影响会议的亚投行筹建工作组秘书处首席顾问娜塔莉·利希藤斯坦(Natalie Lichtenstein)或许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作为前世界银行律师的利希藤斯坦是被媒体爆出加入亚投行最早的一位外国专家。
不过,她拒绝对自己在亚投行中的职务置评。
回顾娜塔莉·利希藤斯坦的职业生涯,不难看出金立群为何选她做治理机构的顾问专家。
2010年利希藤斯坦从世界银行退休,在这之前她已经为世界银行工作了30年。她在许多国家担任过贷款项目运营顾问,包括中国、越南,还曾经是东亚和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区的首席顾问。作为法律顾问,她专注于制度上的法律事务,并领导了在世界银行集团中,增加发展中国家席位的改革。1978年到1980年,利希藤斯坦担任了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律师顾问,一直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努力。
而主持公共采购发展的专家顾问是世界银行的运营经理Mara Warwick,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从2006年至今都在世界银行的北京办公室工作,是中蒙可持续发展部门的高级城市环境专家。Warwick的工作范围很广,从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到文化遗产和旅游业开发都有涉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她还加入了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的重建项目中。
秋天公开招聘中方人才或缺
在现有的外国高级专家顾问外,亚投行的团队建设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接近亚投行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亚投行团队约50人,主要来自财政系统。
他透露,在亚投行创建规则与各个创始成员国达成一致后,将在今年秋天进行面向全球的精英招聘计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一些外交、国际组织人士对此跃跃欲试。
然而,外脑是否足以掌控总部在北京的亚投行?一位在国际组织工作10年的中国官员认为,从世行、亚行等机构挖人,固然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充分条件。
他表示,中国目前仍然缺乏本土懂外语、懂国际规则、有经济学修养、有人品有领导力有全球视野的官员,而这可能是在亚投行治理框架难题之外的另一大挑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