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时社网两会特派员 木春山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热点。今年的热点从总理提问环节就体现出来。新京报记者罕见获得提问机会,这是总理记者会26年来首次有都市报记者的提问。此外美国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也获得了提问机会,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总理记者会提问环节开始后,上百家媒体记者将手高高举起,希望主持人能够叫到他们。第一个提问的机会被外媒获得。
梳理往年记者会,通常被叫到的第一家媒体都是官方媒体,比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者新华社。他们所提问的问题也主要是从宏观着眼。比如温家宝总理2011、2012年记者会,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分别首次提问机会。但记者会上也偶尔有一些外媒首先提问。比如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首先“发难”。
2013年换届两会后,外国媒体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官媒首先提问的逻辑有了些许改变。2013年李克强第一次举行总理记者会,第一个提问的是一家外媒——新加坡的联合早报。2014年记者会第一个提问的也是外媒——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这些都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比如CNN提问的也是一个具体的内容,问到了当年两会最为热议的话题:马航失联。
今年李克强记者会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依然给了外媒。而第二个提问的机会则给了国内媒体——新京报,这是一家成立11年的市场化的都市报。他们获得提问机会,是4届总理记者会26年来的首次,意义更为特殊。这或许预示着,今后市场化的都市报,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官方记者会的现场。
除了新京报记者首次提问创下纪录之外,美国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也首次出现在总理记者会上。而且这位记者问到了一个似乎有点敏感的问题,提到了柴静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该纪录片在两会前高调发布,引来了一阵喧嚣与波澜。
笔者并不是特别关注赫芬顿邮报的提问内容,而是该媒体被允许提问表明网络媒体的受重视程度。
赫芬顿邮报是一家并没有纸质版的纯网络的博客类、观点性为主的报纸,2005年创立后至今已经成为美国网络第一大报,在内容的时效性和深度上,甚至直追百年大报纽约时报。
该媒体获得总理记者会的提问,也是记者会26年来首次给了一家纯网络外国媒体的机会。
针对总理记者会提问环节的这些小改变。有新京报的同行分析,这或许体现了总理团队对媒体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开放。
当然笔者也留意到,无论是市场化媒体、官方媒体、外国媒体所提问的内容,一般都是事先有所咨询,回答问题的一方提前有所应对和准备的。这部分符合国际惯例,当然也依然带有中国特色。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