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 >> 英媒:涅姆佐夫遇害是分水岭 普京统治很像斯大林

木春山:李克强报告中透露的3个“外交秘密”

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资料图

  新时社网两会特派员 木春山

  3月5日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倒数第二段提到了2015年的外交工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里面透露出来的一些“外交秘密”。

  客观地讲,政府工作报告中外交并非重点。另外,中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除了政府参与外,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都会涉及。所以外交是一项统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所列的内容,只是外交的宏观趋势与把握。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中国外交对国内外的公开宣示,从中确实可以管窥中国领导人对未来1年乃至更长时间,外交整体布局的脉络。

  报告中首次提到了“新型国际关系”一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这个词本身并不“新鲜”,但却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足以引起重视。

  笔者了解到,“新型国际关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锁定俄罗斯,在和普京会晤时,习提到“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出版,第十章的标题就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这被视作是习近平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与阐述。

  实际上中国外交口已经为此“预热”。比如今年2月外长王毅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公开辩论会上发言时表示,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将冷战思维“扔进历史垃圾堆”,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国际关系。

  至于中方近一段时间加强了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这些历史事件打破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现,曾建立了一种“新型国际关系”。那么时间又到了一个发展的节点,在这样节点性的时间宣传“新型国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第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这个词,并且结合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的推出,可以判断,习近平外交方针的理论化也逐渐成形,今后中国在国际场合会更多使用这个词来表达对国际秩序的看法。

  第三,“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与中俄合作有关,它与此前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类似,但范围更大,带有鲜明的“中俄烙印”,结合中俄关系最近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想见,这或许预示中俄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密切。

  除了“新型国际关系”,李克强在报告中对中国外交的顺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虽然看不出这种调整顺序先后表达的必然逻辑,但今后中国外交方针的趋向值得观察。

  往年两会在提到外交发展顺序时,都按照“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大国外交-多边外交”的逻辑进行阐述,而今年这个顺序变为“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大国外交比以往的位置更加突出,预示着今后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中印等国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在谈到周边外交时,报告也首次提及要与周边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这是过去一年习李在访问中国周边时屡次提到的一个“概念”,也是对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提出的“亲、诚、惠、容”特色周边外交的深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2015年的中国周边外交会在金融合作、道路联通、政治协调等方面向“命运共同体”迈进。简而言之就是让周边国家更好地与中国一同发展。他们在作出必要姿态之后,就欢迎“搭便车”。

  另外,笔者也注意到,李克强在报告的涉外方面提到了“办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这是今年政府报告中唯一提到的一个具体外交事件,表明中国官方对此事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中国今年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