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国外交圈:热闹!
两会一结束,习近平就迎来3位客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和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
具体聊什么你可能不知道,但肯定听说了最近特火的一件事:亚投行。继英国成为第一个不顾美国反对申请加入亚投行的G7国家后,法德意等均表示有意向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创始成员国的申请截止日期还未到,博鳌亚洲论坛又要来了。
热闹之下,大有门道。一般而言,两会之后,全年内政外交方向已定,中国外交往往要进入出手发力的季节,现在观察,今年这个特点十分鲜明。可以说,两会之后,中国外交屡放大招。
1、金融外交放大招:亚投行“朋友圈”快速扩容
因英国高调加入,亚投行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而就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英国加入亚投行之际,包括韩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也先后表达了尽快就加入亚投行做出决定的意愿。
亚投行被看好,折射出的是中国外交的影响力和接受度。那么,问题来了,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为什么有如此的吸引力?
亚投行本身其实是个互惠两赢“你情我愿”的结果。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有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也对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支持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对于周边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缺口较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亚投行的设立恰逢其时。
如此好事,美国又为何对传统盟友“罕见翻脸”?看来,事情没那么简单。
实际上,目前全球金融秩序仍以美国为主导,美国在IMF的出资额与对应的表决权均在17%左右,并享有一票否决权。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以英国为代表的美国“传统盟友”之所以密集对亚投行示好,从深层次来说或许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以及对美国主导的旧国际金融秩序的不满。
亚投行,正是一个穿透亚欧大陆地缘政治的有力杠杆。
2、大国外交精准投放:中俄、中美互动频繁
盟友青睐亚投行,美国不甚高兴,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中美双边互动的频率。
两会刚结束,3月17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见基辛格,由此拉开了近期中美互动的序幕。3月20日,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克里通电话。而这些互动的焦点就是即将于今年9月举行的习近平对美国的国事访问。
正如王毅所言,下阶段双方要“围绕习主席访美这条主线,规划和实施好两国高层及各级别交往,加强在双边领域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作”。
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基辛格透露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可能于近日访美。虽然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舆论普遍认为,如果王岐山访美成行,因其反贪打虎的重任,可能要与美方触及“猎狐行动”等细节,在追捕外逃贪官上有大的进展。
大国外交的另一环——中俄关系也颇具看点。
3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而双方会谈的重要话题是二战胜利70周年。
观察人士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务方面的领导人,栗战书的到访显示出中方对发展对俄关系的重视,两国关系并不仅限于一般的政府间关系层面。对此,有评论称,中俄两国领导人决定携手举办同一个主题的相关庆祝和纪念活动,并相互出席,绝非是形式,而是内容。两国共庆二战胜利70周年,锁定的正是“和平”二字。
同为侧重负责党务的官员,不同于以往的礼节性访问,王岐山和栗战书带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分别出访美、俄两大国,一方面显示中国与两国沟通顺畅,另一方面也凸显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精确投放的新特点。
3、周边外交新动向:中日关系现回暖迹象,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走到中央
无论是亚投行还是中俄在历史问题上的相互支持,无疑都给日本带来不小的压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加盟亚投行的现实,据日本媒体报道,3月20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表示,如果融资审查机制能够得到确保,日本将不排除加入亚投行的可能性。
由难以加入到不排除加入的可能性,日本的改口既有现实利益的考量,也不乏来自外界的压力。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日关系上。
3月21日,中日韩外长会在首尔举行,这是时隔近3年后再次举行三国外长会。会后,写入“正视历史”的外长会公报公布。再往前3天,时隔4年的中日安全对话和外交当局定期磋商机制在东京举行。近期一系列迹象表明,中日关系确实在延续着近来回暖势头。当然,这种回暖势头是脆弱的。能否做到保温、升温,能升温到什么地步,依然取决于日本。
“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再过几天就要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博鳌论坛这个中国搭建的对话平台,正在从对话走向对“共同体”实质问题的探讨。
法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美国阻止不了这一点。权力正在向中国推移。”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文指出,“习近平站到世界舞台的最中央”,“随着中国崛起,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