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长陈吉宁 木春山摄
新时社网两会特派员 木春山
3月7日下午,梅地亚中心的两会新闻中心迎来环保部的记者会。2点多就有媒体扎堆入场。3点半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走进现场。他身边除了翻译和主持人之外再无他人。
笔者梳理了一下十一届和十二届人大会议上记者会的安排,发现新闻中心举行环保部记者会时,通常是副部长出席。比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是副部长张力军出席,此外吴晓青就成了两会环保部记者会的“常客”。例如十二届人大第一、第二次会议的记者会都是吴晓青带队,包括该部的污染防治司、影响评价司、自然生态保护司、环境监测司等官员一同与会。
陈吉宁“单枪匹马”且“亲自出马”是数年来两会环保部记者会上的首次。这当然显示了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视,也能看出陈做事“不拘一格”的独特风格。
“不拘一格”体现在发布会上,还有就是陈吉宁时不时冒出一句英文。这是他与其他官员记者会的最大不同,显得颇具“国际范儿”。
在形容新《环保法》时,陈吉宁说它不是 a piece of paper(纸上谈兵);在谈到PX项目时又提到了一个一般人并不熟悉的专有名词“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陈还提到为了不让污染转移,环保部有一个PPP原则。用他的原话说就是“prevention、prevention、prevention,预防、预防、再预防。”
笔者梳理发现,陈的本科、硕士与博士所学全部与环境有关,且博士还是在英国读的。可见,陈吉宁不仅是一位地道的“环保通”,而且确实对英文信手拈来。澎湃新闻网曾报道,年逾八旬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回忆:“我的印象中,陈吉宁是我们系那一届唯一送去英国读书的学生。”
而1998年从英国回国后,陈吉宁一直深耕清华大学。重拾老本行回归环保口,只是在最近一个月的事儿。
很多专业的政情分析人士也对陈吉宁的这种人事变动感到一丝诧异。分析师们比较一致的解释是,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发展、中国国际形象,以及老百姓健康生活的大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另外,在中国政治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专家治国模式”来处理各种复杂和棘手的专业难题。环保更是如此。陈吉宁的角色由此凸显。
由于7日北京空气重度污染,这似乎加深了人们对陈吉宁记者会的关注度。这场记者会也是两会开始以来,最火爆的一场。陈吉宁很清楚这场记者会的分量,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条不紊、一丝不乱,对所有问题都能侃侃而谈,显得思路清晰,准备充分。
笔者注意到,整场发布会有三家外媒提问,分别来自俄罗斯、法国和美国。他们所问的问题也比中国媒体的问题更为“辛辣”。陈一一接招、拆招。
比如美国中文网的记者提了一个在西方似乎日益政治化的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否污染了世界?这位记者发问:“中国雾霾已经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甚至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体健康,请问您对此如何回应?”
陈吉宁的发言则表达了中国立场,那就是“中国污染世界”是个伪命题。“你谈到跨界污染的问题和污染转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的机理、影响因子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今天这个问题是这样,历史上又何尝不是呢?……我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中国解决好自身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对世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最大贡献。”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