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一带一路”: 真的如媒体热议般“美好”吗?

“一带一路”: 真的如媒体热议般“美好”吗?

 
\

 外交部部长王毅(资料图)

  新时社网讯 (记者 刘芳)“一带一路”构想自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后,即引起了各方关注,这一战略也构成了“习式外交”中的重要一环。很多地方政府也将本地的经济发展规划纳入“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甚至和“反腐”一样成为今年两会“热词”。面对媒体的热吵,作为2015中国外交最重要的一步棋,“一带一路”是否会使中国延续2014的“外交丰收”,继续扩大“朋友圈”呢?

  在刚刚结束的外长记者会上,王毅部长在回答人民日报社记者的提问时谈到,2014年的中国外交确实是丰收之年,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就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

  而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则就有人将“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或者称作中国拉紧周边经济纽带,以谋求地缘政治和中国利益的问题,向王毅部长发问。

  针对外长关于“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的回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认为,“一带一路”这种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外交打开局面、调整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同时,戴教授强调,“一带一路”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提出,甚至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层次。具体到“实操“层面,一带一路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外长记者会上表达对”一带一路”信心,传达了政府的积极信号,但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甚至具有很深的复杂性。比如说,“一带一路”囊括了几十个政治制度、经济结构迥异的国家,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对这一战略的态度都未可知;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状况等都影响着“一带一路”的成败。具体来说,产业输出过程中,是否与相关国家的产业具有互补性?文化和宗教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当地民众的抵制?政治关系上,中国曾与越南发生过战争。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去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时,一些 “域外国家”,即“一带一路”之外的国家,比如美国、欧盟等国际风云变幻的重要变量对这一理念的态度还并不是很明朗。“一带一路”体现了新时期大国外交有所作为的精神,但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除外交因素外,从经济层面来说,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伴随着中国产业走出去,转移产能过剩、扩大对外投资的需求,既是外交问题,又是经济问题。早在去年于北京召开的“2014长江青年投资人论坛”上,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出席会议时表示,近10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今后5年中国海外投资有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但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量相比,对外投资额仍然较低,未来对外投资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同时,张国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着不适应投资国的法制监管环境,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海外劳工纠纷的困境。他透露到,中国在缅甸投资的铜矿和水电站项目遭遇当地民众的抵制甚至叫停时,中国就曾聘请英国公关公司协调处理。

  知名智库研究人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李巍副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中涉及的国家体制都相对落后,中国在转移产能、资本、劳动力的过程中,将面临诸如由政治动荡等因素带来的投资风险,比如海外高铁投资,投资是否会收回成本是值得推敲的。另一方面,李巍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不宜“摊子”铺太大,应重点经营东南半岛地区,比如在越南、泰国等国家输出高铁项目。此外,李巍教授特别指出了,“一带一路”的推动要特别关注一些大国,尤其是像日本这种周边国家的态度。

  对此,新时社网记者也特别采访了日本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高原明生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高原先生谈到他虽然不太赞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方的阅兵行动,但他觉得只要中国政府采取开放的方式,使日本加入进来一起合作,客观上受惠于民众,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不搞垄断,“一带一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想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