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北京2月4日电 题:谭派传人谭孝曾:弘扬京剧艺术重担在年轻一代
作者 冉文娟
“侨胞们在海外打拼非常不易,我们在春节之际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到华侨华人的家门口,可以抚慰其思乡之情。”近日,著名京剧老生、谭派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在北京京剧院排练厅接受了新时社记者的专访。
2015年羊年春节,谭孝曾将随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团赴北美慰侨演出,届时,他将为当地华侨华人献唱《庆顶珠》及《沙家浜》选段。
这虽是谭孝曾第一次加入“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的队伍,但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出国访演的经历很多。谭孝曾高亢宏亮的嗓音、潇洒的扮相、大气的台风为其赢得“知音”无数。几乎每次访演,都有一批忠实的“粉丝”追随。
谭孝曾记得,一次赴日本大阪演出,还未及下榻酒店,东京的一群戏迷朋友已提前赶到酒店等候。还有的时候,谭孝曾刚一入住,酒店服务员便通知他:“谭先生,有您的包裹。”谭孝曾打开一看,都是不知名的戏迷们准备好的小礼物。
随着访演次数的增多,谭孝曾和许多戏迷朋友熟悉了起来。演出完毕,热心的戏迷们常常和演员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这便是艺术的魅力,看似一场简单的演出,却起到了与国外观众交流沟通、相互了解的作用。”谭孝曾告诉记者,艺术是共通的,艺术的纽带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联结起来,传递友情和善意。
“京剧是一门口传心授的艺术,学习京剧要从掌握老一辈留下来的经典开始,演员在自身具备了扎实的功底之后方可寻求艺术的创新。”谈起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国粹,谭孝曾有自己的观点。
“谭派之所以能传承七代不衰,就在于每一代人在继承的同时都进行了发展。谭派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博采众长。”谭孝曾说,“根据时代要求以及自身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对传统剧目不断调整、创新,便会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梨园界素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谭派学习难度较大,讲究“文武兼备”。作为谭派艺术的嫡传人,谭孝曾坦言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身上的责任和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说,每一次演出,谭门都严格自律,绝不会粗制滥造糊弄观众。从后台化妆到上台表演,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全情投入。
剧院登台演出之余,谭孝曾还“跨界”当起了电影演员,在由国家推动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中,他先后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扮演赵盾、电影《状元媒》中扮演宋王,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促进京剧艺术的高质量传播。
对于当下京剧艺术式微,年轻一代不感兴趣等问题,谭孝曾则乐观地表示:“京剧艺术是非常吸引人的,一旦接触了就放不下。”他建议青年观众从经典入手了解京剧,一部优秀的作品也许就能够争取来一批新的戏迷。“当然,这也需要京剧人严于律己,爱惜羽毛”。
谭孝曾非常关注青年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反馈。“戏院有演出时,我时常扫一眼观众席,看看观众的年龄层次。”令谭孝曾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剧目逐渐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年轻“粉丝”。
“去年演京剧版《浮生六记》的时候,我发现观众席上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还注意到,这些年轻的观众舞动着荧光棒,举着自己喜爱的演员的名字,完全是“追星”的势头。
“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表达喜爱的方式吧,虽然与‘老规矩’不同,但也未尝不可。”谭孝曾笑着说,只要能把年轻观众吸引进剧院就是好事,弘扬京剧艺术、传承国粹的担子最终会落到青年一代身上。(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