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龙说,只要是区域协同发展需要的,北京就要克服困难去推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牺牲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
据本港文汇报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外界称为总书记习近平上任后亲自推动的“一号工程”。下月“一号工程”届满周年,外界评价开局年“高开低走”,顶层协调机构组建,三地高层互动频繁,但千呼万唤的总体规划一再难产,京津冀增长及将来的模样,至今没人说得清。
日前京津冀三地陆续召开两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热议。细心观察发现,在谈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三地风格迥异,北京高调,河北低调,天津淡定,与以往有大不同,个中深意值得玩味。
此次,北京尽显“带头大哥”锋芒。呼应习总书记的号令,今年北京不仅把“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还提出“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地方首脑则频频高调表态:“牺牲局部利益在所不惜”、“津冀好了,北京自然会好”,大有蓄势待发之意。
北京的高调与以往大有不同。京津两大直辖市拥有政治和经济资源,过去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历来是河北积极,京津冷淡。而今,北京态度大转变,背后还是政绩压力。过去发展是政绩,现在中央最看重的指标恐怕是“宜居”。北京市长王安顺说,北京确实不宜居,这或许正是习总书记的告诫。看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减、迁、疏、控、禁......”是关键词,削减经济资源“瘦身”成主旋律,这在以前做大做强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很难出现。
今年河北低调许多,大概是吸取了去年太高调的教训。去年3月最先从河北传出保定做政治副中心的消息引爆京津冀一体化的热潮,但同时招来怀疑和反对,一度导致规划搁浅,如今虽然“京津保中心区”的地位确立,但政治副中心的说法再无下文。在此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实际是最大的受益者,是产业、资金的承接者和流入地,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受益方,其实无需多言,埋头“吃饭”就好了。
天津则表现出与京冀完全不同的淡定。从目前披露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看,天津是三地中唯一没有将“推进京津协调发展”单列工作任务进行专门部署的省市,而且相关论述聚焦在创新合作。仔细想来,天津的这份淡定,或许来自于不久前获批的天津自贸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获批的天津自贸区,令天津在三地一体化中独占优势,自贸区在那里,自然不会发愁没有企业、资金到那里。
从三地两会透露信息看,“一号工程”的走向基本明朗。“京津冀保中心区”的架构确立,保定的区域地位势必提升。北京的非核心产业和功能转移要加速,据知中央留给北京“壮士断腕”时间可能只有三年。
从产业承接看,三地规划仍有分歧。北京制造业外迁倾向河北曹妃甸,创新合作则意属天津滨海。而河北,则在曹妃甸、廊坊、涉县及新机场临空区备好四只“碗”,等待京津制造业外迁的“米”到“碗”里来;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则有意建在白洋淀、秦皇岛、固安和邯郸。天津则有意在滨海、宝坻打造创新平台。
此外,一些民众呼声高的民生措施有望加速落地,如区域交通一卡通、医保互通等,京冀已医保互通、双向转诊、检查互认等便民措施达成一定共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