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新时社评 >> 新时社评:340亿“派糖”物有所值

新时社评:340亿“派糖”物有所值

  昨日是农历正月初七,俗称“人日”,财政司司长曾俊华选择在昨天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上年度库房收入盈馀高达六百三十多亿,令到政府有能力推出总数高达三百四十多亿的“派糖”纾困措施,人人“生日”,皆大欢喜。

  从各项纾困措施而言,可说各阶层“雨露均沾”,其中又以中产受惠程度最为显著,一改过去多年纾困措施向基层倾斜的惯例。这一改变,相信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是中产长期已有“交税多、福利少”的怨言,二是过去一年的政治事件及眼前的政改宏图,均突显了中产阶层中流砥柱、稳定大局的作用,政府在施政上要多倾听中产声音、多照顾中产的需要,已是不言而喻。

  从政府理财角度而言,“派糖”成了每年预算案的“指定动作”,不“派”市民就“不收货”,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以及其间的依据和理念何在,也有进一步予以廓清的必要。对此,曾俊华在新一份预算案中提出:政府考虑到市民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宏观环境和不稳定的经济因素,以及提振本地短期经济的需要,加上政府在短中期内较为稳健的财政状况,因而在“应使则使”的原则下,推出一系列一次性的纾缓措施。

  从近年“派糖”受欢迎和受关注的程度看来,也说明相关措施并非无的放矢、“乱派一通”,而是确有其实际需要,不少市民和家庭在收到“糖”后确实可以有较宽裕的条件去做一些平日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如为子女改善家中学习设施、进行更多的家庭亲子共融活动等,在消费、经济之外更可达到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目的。看来这颗“糖”是派得物有所值的。

  但另一方面,年年“派糖”可能有一个副作用以至反效果,就是容易以为政府每年用于民生百姓身上的开支就是这些“糖”,派多了就高兴、派少了就骂街,传媒也把报道焦点全集中到“派糖”上,反而把基本的公共开支和社会建设给淡化、淡忘了。

  事实是,就以下一个财政年度而言,政府用于各项基本公共建设的经常性开支就高达四千四百多亿元,其中“三大柱”:教育七百九十三亿、医疗卫生七百零六亿、社会福利六百七十七亿,还有基建七百六十一亿、社区及对外事务六百四十七亿、保安四百一十六亿等,不但数字非常庞大,幅度也是有增无已的,与上一财政年度比较,下年度经常性开支又要增加百分之六。而未来随?人口不断老化,医疗、福利方面的开支更会以惊人的幅度增长。这是在希望年年有“糖”派、越派越“大粒”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的。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一次性的“派糖”还是恆常性的经常开支,都需要以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和有所增长作为大前提及支撑,否则,曾俊华难道真是手捧金元宝从天而降的“财神”?但就在这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曾俊华在“引言”和“结语”部分都表达了对过去一年以及眼前港人社会政治争拗频繁、非法佔领损害经济民生以及立法会“拉布”不断的忧虑,担心长此下去,已有的制度和共同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光阴虚耗,香港经济发展将会陷入泥沼而无法向前。看来,“财爷”在预算案中除了“经济糖”外,还向市民送上了要保持理性和谐、包容务实的“人心糖”,希望市民也能“分甘同味”,感受其中的美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