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微博)2月10日讯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与英国交通部长会面,分享英国的智能型运输管理,以作为未来世大运的参考。然而,在场记者没有准备,竟以娱乐新闻方式询问柯文哲是否在意对方送钟“送终”谐音,在柯文哲失言后,各家媒体跟进,也只顾放大炒作,甚至追问英国交通部长对于此事的响应。
对此,台湾《联合报》发表评论说,当民众都因柯文哲不当发言,而对柯发出诸多批判时,有哪一个记者报导了“智能型运输管理”?又有哪一家电视台报导记者会上除了交换礼物,到底有何具体讨论?
台湾地小人稠,又有密度极高的新闻媒体网络,以至于只要某一热门议题出现,全台摄影机都得跟进,一开始众家记者总是义愤填膺、热血奔命,但在炒到没有话题可炒的时候,便出现令人惊讶、难以称为新闻的“新闻”出现。你是否还记得,广大兴案的洪家大姐与洪仲丘的姐姐,两人的衣着、容貌在事件延烧许久之后,都变成某几家新闻媒体报导的内容?
我们需要这种“综艺化”的新闻吗?在一则关系人是“英国交通部长”的新闻场合,台湾的记者提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问题,你难道不认为那也是失言?
你一定在脸书上看过许多内容耸动的标题,点进去一看才发现原来全都是自外面网络抄来、粗制滥造的信息,不用花多少时间看完,可能有几张照片好看,可能有几个似是而非的论点还可以,整体上没啥损失,不过就是一篇烂文章。但当你点进去之后,已经协助这些粗制滥造的内容农场获取利益了。
老实说,台湾那热闹发达的电视新闻业也是巨大的内容农场。
除了刚才提到的“新闻综艺化”之外,台湾电视新闻还有哪些“内容农场化”的现象?
第一:抄袭PTT“八卦版”的做梦文或是酸文或是内容农场的文章
记者也是乡民,看见神秘文章当然见猎心喜,于是把文章换了一个说法,直接冠上“网友表示”、“乡民表示”,不需要查证就可以发布新闻,彷佛“乡民”或“网友”比专家学者都要厉害威猛,记者只需要躲在他们后面,就不需要担负制播新闻的责任。
第二:拍摄youtube搞笑或人气短片权充要闻
先不论选举期间国民党最爱炒作的国际观假议题,毕竟岛内最国际化的新闻就是每日提供给大家的youtube爆笑短片。就算短片内容三岁小孩一看就懂马上哈哈大笑,记者也要搭上戏剧化旁白,结尾再补一句“令人直呼~太傻眼”,虽然记者为敬业而配了旁白,但这只多半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当然,他们不忘在新闻画面上补上“翻拍自youtube”或是“翻拍自网络”,上述字句当然也代表记者为公司省了不少出机费用,果真是记者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第三:“业配文”与“客诉文”双雄顶立
黄金新闻时段,又正值有大事发生之际,理当报导不完得加快速度念稿才对,不料某哀伤新闻刚播完,主播竟突然云淡风轻地告诉你,某县市出现某种创新又好吃的食物,口感弹牙又有余味,画面拍得超夸张同时访问路人的试吃感想,就在你想吃到流口水时,没了,直接进下一则新闻,就连店家信息都不告诉你。当然也有相反的状况,看完很严重的国际事件正忧心忡忡时,你发现下一则新闻竟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消费者客诉超商美式咖啡掺水),你可能想说这干我什么事情,一笑置之,但这一则客诉文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抢走了令一件要闻曝光的机会。
第四:拉抬观众情绪的跑马灯、标题、配乐
任何一个时段的新闻画面,下面、左边、右边都有装饰,有时候还会同时有两条跑马灯替换文字信息,老实说,全台湾人民都上了免费速读课。至于新闻下方的标题、新闻结语的“令人直呼~太傻眼”,以及动不动就要剪贴好莱坞电影画面进入新闻,或加入激情交响乐的状况,绝对不会输给内容农场最强的“标题杀人法”,总能迅速激起观众的兴致。
第五:我觉得一定还有,如果你想到烦请告诉我
从事出版业几年后,对于文字、讯息的拼贴组合所能带来的强烈刺激,有了深刻的体悟,也因此,不得不对新闻的呈现(尤其是报导的动机)产生质疑。当新闻台记者只顾着炒短线,而不再花时间追踪事件真相或后来发展;当新闻台忙着裁员缩编作业配以维持收入,于是端出重口味菜色诱惑观众阅览;当新闻两个字已经变成了一大堆形容词与惊叹号问号的激情组合……我们透过新闻,究竟看到“重要”的时事,还是只得到“好看”的娱乐?
如何分辨“好”的新闻,撇开立场不论,需要更大量的阅读比较。知识的获得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有时甚至麻烦、痛苦,但没有道理我们会认为别人都是正人君子,只愿喂养我们最好的信息。经过食安风暴,我们都知道“好吃”的东西,就算是品牌形象一流的厂商做出来的,都有可能是黑心商品;“好看”的新闻,当然有可能包藏祸心。我们用惨痛的教训学会拒绝黑心食品,接下来,或许也得开始另一段惨痛的旅程,开始学习拒绝黑心新闻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