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热点追踪 >> 台团体吁让金门登陆战4千多具解放军骨骸“返乡”

大陆资本入台为何越走越慢?台方管理收紧增风险

   新时社网(微博)2月10日讯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简称“投审会”)日前公布2014年陆资入台投资情况,共核准项目136个,比2013年减少1.45%;投(增)资金额3.3亿美元,不但比2013年减少4.25%,甚至低于2012年,显示陆资入台脚步放缓。

  服贸延宕,影响陆资入台信心

  陆资入台走过的历程可用“道阻且长”来形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陆就开放台商投资。台湾当局直到2009年6月才开放陆资入台,首批开放192个项目;2010年5月,再开放银行、证券、期货等12个项目;2011年1月、3月,配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期收获计划上路,第三波又开放了43项,累计开放247个项目。此后,多次传出将要开放第四波陆资,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在台湾,陆资不如外资。”中国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主任李荣民说。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去年初曾公布2014贸易障碍报告。报告指出,在卫星电视广播服务、输配电、管道天然气、高速铁路等领域,台湾规定外资投资比例最高为49%,而上述行业禁止中国大陆投资。港埠设施等外资持股没有比例限制,但陆资最高只能持股49.99%,且限定为BOT项目。

  李荣民介绍,“因为开放领域不多,审批手续繁琐,陆资对台湾情况不熟,陆资入台在2009年、2010年之间很少。到2011年底,累计只有二三亿美元的投资规模。2012年以后,陆资入台才出现小高潮,每年投资额有三四亿美元。”

  2014年陆资投资规模下滑到2012年水平,与此同时,根据“投审会”统计,2014年台湾核准的侨资及外资项目为3577件,较上年增加11.57%;投(增)资金额计57.7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6.96%。

  李荣民认为,“原来以为ECFA签署后,服贸协议、货贸协议(即两岸货物贸易协议)能为两岸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机会,不料,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受阻,影响投资者积极性”,当然,“台湾市场有限,大陆企业也不可能大规模投资”。

  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则直言,“去年反服贸风波,导致服贸协议、货贸协议延宕,无法按两会商谈的进程完成,影响陆资来台的意愿。尤其服贸协议被说成‘不公不义’,影响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观感和信心,陆资来台下降是理所当然。”

  管理收紧,增加陆资在台风险

  实际上,在台陆企备感压力,时间要早于2014年3月那场“反服贸风波”。

  2013年11月14日,台“经济部”发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修正案,不但增修“政治、社会、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响‘国家’安全”的撤销或废止投资条款,更规定:主管机关于必要时,可定期调查投资人的经营情况或活动,命投资人提供财务报表、股东名簿及其他指定数据。2014年4月,“投审会”便宣布,在原有19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位新委员——“国安局”副局长。名义是对外资、陆资来台投资都加强管理,实质是针对陆资。

  到2014年6月,另一份所谓“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修正草案,将用来接洽业务的办事处也纳入严管。这份草案规定陆资在台设立的办事处,从第二年起,每会计年度开始,要向主管机关提交工作计划书和经费预算;年终结束要向主管机关提交工作报告书和经费决算。不仅如此,主管机关必要时,可随时命陆企在台办事处申报在台工作报告,或调查其在台业务。

  当时,便有当地投行法律主管对媒体表示,这一条款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办事处不涉及营利,多半只是处理联系、报价和签约等事宜,这些内容本身就涉及应被保护的商业机密。如果主管机关要求陆企办事处披露工作报告书,等于是把在台商业活动昭告天下。

  尽管争议不少,这份修正草案还是在2014年12月安然通过。有人解释,这是台湾行政部门为使两岸服贸协议尽早通关设下的策略布局。但如此严格管理,服贸协议能否通关还不清楚,陆企办事处平添困扰却是确凿无疑。

  不仅如此,陆企在台人员也遭遇从严管理。从去年开始,陆企驻台高管或技术人员申请入台,原本只要“移民署”和“经济部”同意,赴台签注只需5天;改为需多部门汇整意见,动辄1个月才能办完。

  台湾对陆企驻台人员原本就十分严格,陆企投资金额20万美元以上,才可申请2人来台;投资额每增加50万美元,可增1人;最多不能超过7人。他们只能获得一年有效的许可证。最不可思议的是另一项规定,第二年起,在台陆企只有公司营业额达到新台币1000万元以上,驻台大陆籍主管才能重新申请换证。据此,如果业绩不佳,营业额未达标,老板可能还没说什么,陆方主管先要被驱逐出境了。

  深耕市场,在台陆企低调积极

  生意场向来讲究“和气生财”,在台陆企高管多不愿对最近的“从严”表达意见。实际上,在台陆企虽然很少见诸台湾媒体,他们不但积极深耕台湾市场,更注重与当地社会的和谐相处和共同成长。

  扬州冶春淮扬美食股份有限公司5年前落户台北。5年来,冶春台北店每年营收以20%以上的增幅成长。台北美食如林,冶春台北店负责人申滨介绍,冶春一方面凸显淮扬特色;另一方面也做了不少在地化融合。比如,在不失传统情况下,减油、减盐、减糖,贴近台湾口味。冶春台北店除了6位扬州大厨,还聘请了7位台湾厨师。冶春的厨房如同两岸厨艺的交流平台,让台湾厨师学习淮扬菜做法,扬州大厨也向他们学做台湾菜,冶春的菜单上也有三杯鸡、柠檬烤鱼等台湾菜。今年,他们还准备送两位台湾师傅到扬州学习。

  燕京爱之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雇佣了15位台湾籍业务员。在台销售经理吴凯介绍,在同业中,燕京爱之味的薪水算比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员工可与公司共同成长。除了不定期福利,还会组织员工到北京旅游等活动。像燕京爱之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4年1月底的一份统计显示,陆企驻台的工作人员及眷属共计264人。与此同时,陆企雇佣台湾籍员工人数达到9624人。

  中钢集团在台设立的中国金贸公司总经理刘益森就是台湾本地人。刘益森介绍,公司进口焦炭、煤等原材料卖给台湾钢厂,再把台湾生产的钢材借助中钢集团在全球的18个分公司,卖到欧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地,每年销售量有七八千吨。刘益森说,有人问他为何不从大陆进口钢材到台湾?他认为,如果这样,便会与台湾钢厂形成竞争关系。与大陆企业相比,台湾钢厂产能小,但内部管理健全,国际化程度高。他们以台湾钢厂为客户,可以让台湾钢厂与大陆钢铁企业各有定位、有所区隔,形成合作关系,更能创造双赢。

  “我们刚进来的时候,一些台湾同业也很担心。从经济规模看,我们的确是巨无霸。”中国建设银行台北分行2013年成立,行长李国夫介绍,分行设立一年多来,跟产学经各界的互动中,岛内同业的疑虑在慢慢消除。李国夫认为,台湾要建人民币离岸市场,陆资银行不能缺席。两岸年贸易总额近2000亿美元,其中台湾有巨额顺差。台湾民众手中也持有许多人民币。目前台湾人民币存款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离岸资金池最好能回到大陆去,但目前台湾人民币回流途径比较有限。在促进人民币回流方面,陆资银行的优势不能替代。“陆资可以跟台资一起成长,共同壮大台湾市场。”李国夫表示。(孙立极 王平)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