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华人视觉 >> 美国华人荧幕形象历经变迁 刻板化印象仍未摆脱

美国华人荧幕形象历经变迁 刻板化印象仍未摆脱

  近些天,华人圈里的追剧党最关心的,要数美国广播公司(ABC)即将播映的华裔家庭喜剧《初来乍到》了。然而,新剧还未上映就引起争议。美国广播公司在网络宣传活动中,要网民在牛仔帽、墨西哥帽和斗笠等形象中选择哪个和新剧有关,这立刻引发了族裔形象刻板化的批评。

  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出现与电影的发明几乎同步,随着时代变迁,好莱坞制造的“中国人”形象经历了从“黄祸”到“土豪”的变化,华人也从银幕边缘走向中央。我们固然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华人的“标签”、“帽子”却迟迟摘不掉。

  由于意识形态及政治文化等原因,西方电影中的华人被抹上了简单、特定的色彩。早期电影中,华人不是无恶不作的赌鬼恶棍,就是温顺善良的守法良民,而随着功夫电影的风靡,银幕中的华人“人人都是武林高手”,功夫变成了卖点。而现在,中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在一些海外热播剧中又被塑造成了傲慢无礼的土豪。

  且不说这些“标签”不够客观真实,单是华人形象刻板化本身就否定了华裔群体的多样性。每个族裔或许有其明显的文化特征,但那并不能否认,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电影电视是一种影响力极强的传播工具,刻板、甚至丑化的华人形象不仅误导观众对华裔的印象,也阻碍他们进一步去了解华裔群体和中国文化。

  影视作品中,最深入人心的,是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如《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千篇一律的形象,令人厌倦,也越来越没有市场。美国广播公司曾经播出过一部与《初来乍到》题材类似的作品,因为桥段老套,以及被曲解的亚洲文化,播出之后收视惨淡,匆匆17集就草草收场。

  标签化的华人形象长期影响着西方主流社会对华人以及中国文化的认知。然而,随着华裔群体日渐成为西方社会不可小觑的力量,此间发生种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较量,影视剧制作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裔群体的定位。

  《初来乍到》作为第一部讲述华裔家庭生活的美剧,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部剧第一次向观众展示华裔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示移民家庭融入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也使其他族裔产生了共鸣。

  “标签”、“帽子”等等诸如此类,说到底是不理解、偏见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华人的形象终会摆脱刻板。(张乔)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