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对于浙江青田来说,这是事实,不是夸张。今年1月初,记者在意大利、西班牙采访华侨华人,所到之处,青田人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的事业都干得风生水起。意大利威尼斯地区华侨总会会长周勇热情地邀请说:“要知道什么叫国际化,就到我们青田来过春节吧!”
2月中旬,在浓浓的年味中,记者一行来到青田。“侨情就是青田最大的县情”,县委书记徐光文向我们自豪地介绍说,青田虽然只有51万人,但华侨却有33万人,他们分布广泛,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80%旅居欧洲。“打好侨牌,用好侨资,让更多的青商和侨商回归,这是我们要做的最大的文章。”
开发保护“稻鱼共生”
龙现村,是青田县方山乡的一个村,村书记吴碎明曾经在意大利经商,2011年回村竞选村书记成功。记者到龙现村时,正赶上他的农家乐“应梦山庄”开业。“打造休闲旅游,我要带头做。”吴碎明说。
龙现村有1700名村民,其中900人在国外,而村里现在常住的人也就300人。村落虽小,却有大梦想。“应梦山庄”的“梦”是什么?记者指着漂亮的农家乐牌匾问吴碎明。他憨厚地笑了:“稻鱼共生。”
“稻鱼共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的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而龙现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村”,两年多来,在吴碎明的带动下,全村一起行动,整改农家乐、拆除河边违章建筑、着力加大污染源头治理力度。
“水质的改善直接提高了田鱼和稻米的品质,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多的方山籍华侨回乡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吴碎明说。稻田里田鱼摇曳畅游,一派和谐的乡村美景。
“目前,青田县共有华侨村官127人,其中村支部书记28人。”据青田县侨办主任厉王平说,华侨村官们为青田县打造“世界青田、幸福侨乡”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村官出国募捐修桥
“我原本就是一个家庭妇女,做村官这6年,我觉得很充实,越干越有劲!”任庄镇应庄垟村村书记陈苏云今年50岁,是青田县百余华侨村官中唯一的女村官。
陈苏云的3个女儿都在意大利,她自己也曾侨居意大利。2008年,陈苏云回到家乡,当选村书记后连出大手笔,先修路,又造桥。
因为村里地势低,下大雨就会淹路面,村民不能外出,孩子不能上学,有时几天买不上菜。为了早圆村民大桥梦,2012年,她在争取到前期资金后,又出国跑到欧洲筹款,得到了当地青田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带回来150多万元人民币。“最多的捐了7.1万元,刚到青田打拼的人即使不宽裕,也要表达心意,最少的也有5000元。”陈苏云指着2014年正式通车的应庄垟大桥,激动地回忆道。
问到以后的打算,陈苏云笑着说:“原来,我答应女儿们建好这座大桥就到意大利去帮她们做事。但是,我食言了。今年,我们还要继续建设美丽乡村,让乡亲们过得更好。”
82人归国担任村级河长
2014年,青田,一个缓缓流淌瓯江水的侨乡,在治水护水的征途上“引侨治水”,开创了全民治水的“侨乡模式”。“目前,已有30个海外侨团‘认领’了30条‘母亲河’,有包括华侨、侨眷、归侨在内的82人担任村级河长。”青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春平说。
今年84岁的叶初亮,是汤垟乡的治水明星。他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3次加固防洪堤,带头治水,任劳任怨。如今,为了更大范围地动员华侨、侨眷捐款支持治水工作,他更是掌握了新工具“微信”,乐此不疲,只为“让家乡的水更清”。
新时代,新手段。青田县侨联史料征集办公室主任周峰告诉记者,这些在当地治水的华侨、侨眷等还会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网络渠道,向在外华侨汇报河流状况和治水进度。“这样就保证他们能监控所负责的河道。”
临近春节,回家过年的青田华侨华人逐渐多起来,他们不仅回乡感受亲情,更有许多人准备带着资金回到家乡兴办事业。“我回来投资,不仅要回馈家乡,更希望借此让孩子们回来发展,真正地扎根祖国。”青田华侨、巴西中国浙江商会圣保罗分会会长叶周永直言,“青田县政府积极搭建平台,我们有信心在家乡把事业会做得更大更好!”(许正中 徐蕾 王丕屹)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