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方GDP的暗战
看完了中国的宏观走势,我们再来看看地方情况。虽然目前仍有三个省份地方两会还未召开,但2月2日31个省市区的GDP数据已全数公布,使得我们得以完整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先来看看舆论最关心的增速。图7以雷达图形式显示了2013、2014的增速和2014、2015的预期增速。一个最直观的呈现,便是这四个圈在逐渐收缩。与各地2014年的目标相比,因为新常态的到来,31省份增速无一达标,最接近的则是重庆,其次是北京。与目标相比,落差最大的是山西(-4.1%),其次是辽宁(-3.2%)。如果与2013年增速相比,落差最大的仍是山西(-4%),云南并列最大。看来,山西2014年政坛遭遇地震,经济同样如此,两者具有高度正相关。
图7
包括山西在内,有七省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分别是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这是近年来相当罕见的情况。2013年,31省还无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意思的是,除上海外,其他六省市是连成一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说2014年华北和东北经济连片塌陷,一点不为过。
新常态反映出的一个变化,自然是各省市不再把GDP和增速看的那么重,这一方面体现在华北、东北这些省份勇于公布并不出彩的数字,并着手调整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在做今年目标增速时也敢于放低身段,把数字定的较低,甚至会低于今年全国目标,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我们将各省的GDP加总,虽仍超出全国总量4.78万亿元,但差额相比之前三年均下降不少。差额的减少,一方面说明各地统计口径与全国仍不一致,但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各地对GDP统计注水的现象有所缓解,重点就表现在上述七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趋势。
所谓成也GDP,败也GDP。虽然各地对GDP的态度在逐渐变化,但无论你重视不重视,分析经济数量也好质量也罢,还是要回到GDP本身,奈何现在尚未有个系统化的更优指标衡量经济基本情况,完全否定GDP的意义并不理性。因此各地GDP总量公布后,各地围绕GDP暗战还是如期打响。
图8
图9
图8显示了2014年各地GDP总量与增速的关系图。如果做一条趋势线我们发现,虽然地方GDP与增速仍有负相关,但已经相当微弱,分布更像是个喇叭型:GDP总量低的增速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差距扩大,而总量高的目前看来增速仍保持中上水平,绝对增量惊人。而2013年(图8),这种负相关性仍然较明显,各省分布较为集中。
图8还显示,GDP的第一集团军将后面的大部队越甩越远。第一集团军里的山东与后面大部队领头羊浙江的差距已将近两万亿。而江苏因为保持着高速增长,直追GDP老大广东。照这个趋势,不出三年广东将交出GDP第一把交椅。不过广东方面对此倒是很淡然,早在汪洋主政时期,汪洋就预料不出几年江苏将超广东,但他表示广东不想和江苏打这个经济仗,“你愿意超就超吧,我们首先要把结构调整好”。江苏也表示在抓转型升级,没考虑要超广东。但事实是,江苏确实在一路猛追,且在人均和缩小地域差距上做的更好。这场老大之争,恐怕会成为未来几年地方经济竞争的焦点话题之一。
纵观已经公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除了与新常态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并无更多亮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率先取消了GDP目标,取而代之在报告中表述成“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虽然只是个数字上的取消,但却是一大进步。当然,上海有勇于取消GDP目标的硬资本,大部分省份仍需要竖立一个目标努力完成资本积累,一下子都取消并不现实。但取消GDP目标的大趋势不可避免。
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增速持续较低,在四大直辖市中垫底,总量陆续被湖北、湖南、福建等超过。不过,上海的优势和独特地位仍然明显。上海自贸区的逐渐完善与年初的外滩踩踏事件,使得上海未来的工作重心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和超大城市的公共治理等方面。这些工作做好了,GDP的平稳增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全国层面的分析中,我们谈到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三条道路,并认为第三条道路是比较理想的道路,即在国土改造基础上,加强向中西部的投资。从目前各省公布的投资方向看,14个省的投资规模超15万亿,平均每省逾万亿。其中,中西部省份在基建、能源、生态等领域投资着墨颇多,这些均是中西部目前的短板。目前明确布局“一带一路”20个省份中,超过半数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首先要盘活中西部的投资布局,完成广大国土上的产业转型升级。当然,这其中要避免当初“四万亿计划”的后遗症,如地方债务的扩张与投资项目效果欠佳等。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牢记这十二字大方针,各地该干什么其实都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